克素尔村村民讲述着如今的幸福生活。记者 张慧慧 摄
“中华民族,手足情臧。你中有我,我与你绱。杂居交错,聚集互坊。鸡犬相闻,隔圳相望,炊烟相聚,习俗相仿。门户相连,声息熟响。命运相关,祸福同当……”
3月22日,春意渐浓之际,走进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教学楼,《中华民族团结谣》的展板置于师生们进入教室的必经之处。在楼道里穿行,每个班级门口都挂着两块牌子,走近细看,一块展示着班级的班歌、口号和合影,另一块上附有“民族团结二维码”和“国防教育二维码”。
“这是我们班的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可以看到藏族的历史、文化、礼仪、服饰以及饮食等,这些可都是我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资料哩。”三年级学生吴安琪语气稚嫩,明亮的双眼仿佛会说话。
不一会儿,吴安琪和同学们拿起各自的红色水袖,高兴地走向操场。师生们整齐列队,跟随音乐挥舞水袖,跳起了学校独特的课间操——锅庄,一整套动作自然流畅。“跳课间操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快乐。”吴安琪的笑容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灿烂。
作为青海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浇灌“团结花”,共育“石榴籽”,构建起“融合民族教育,汇集善美真人”的办学理念。
“‘让各民族学生融为一体,使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日月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校本教材,多维度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听得到、学得到、说得出,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宝龙说,“这学期,借力集团化办学平台,我们正在筹备打造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校歌,还要根据校歌编排舞蹈,计划在6月初正式上线。”说到此处,董宝龙满是期待。
同心,同行,同进。在一点一滴的熏陶下,“团结花”已种在学生的心中。
吴安琪的家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克素尔村,这里生活着近600名村民,其中95%是藏族。住校的她,每周末回到家,都会把新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讲给妹妹听。沿着巷道依次排开的红旗迎风招展,牧托藏家合作社里传来的欢声笑语,几户藏家民居陆续开始添置新的家具……小小年纪的她,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也是相当关注。
“爸爸,最近我看村里都陆续忙碌起来了,你和妈妈也在为进货做准备吗?”事实上,吴安琪提到的“忙碌”,正是克素尔村村民在这个春天向着美好生活进发的新面貌、新气象。
“我们要不断丰富手工艺品的种类。”“介绍藏饰的时候,我们可以融入一些民族文化。”“在销售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直播带货’。”……连续几日,克素尔村的牧托藏家合作社内,一场场“业务交流会”热火朝天。
已在这里工作了7年的孟萍身着传统藏服,仔细地整理着展柜里的藏饰。她笑着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今,越来越多游客到我们这里体验民族特色,我们的藏饰也走向了全国各地,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互助是我们村代代传承的美德。对我们来说,做好民族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于心、付于行,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让大伙儿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谈及民族团结,克素尔村党支部书记马生忠深有感触。
以发展促进团结,以团结保障发展。克素尔村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实施“三乡工程”,以全县“109国道生态旅游示范带”创建为契机,采取“支部+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如今,村集体经济收益每年16万元,开放的20户“藏家民居”户均收入达1.2万元。为了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克素尔村积极招商引资,在去年建成了首条枸杞冰酒生产线。
青海明源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园翻着近期的发货记录单说:“这段日子,我们每天都有订单。考虑到冰酒有三个月的陈酿周期,我们计划要进一步扩大生产线,吸纳更多劳动力,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不同民族群众的友谊,让冰酒销路更广,成为大家增收的新渠道。”说话间,一批经过发酵、陈酿、过滤、杀菌、洗瓶、灌装等步骤的枸杞冰酒正准备发往广州……
傍晚,马生忠沿着村里修建的栈道攀登至半山腰。抬头是夕阳西下,俯瞰是乡间烟火,他深情地说:“只要我们大家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