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高原煤矿谋“智”变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07     作者:芈 峤

鱼卡智能巡检机器人工作中。(10855159)-20230407081929.jpg

鱼卡智能巡检机器人工作中。青海能源集团供图

编者按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不仅为百姓生活提供原料,还推动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高速发展,追溯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时光荏苒,不论社会进程如何推进,煤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保持着“稳固”地位。然而,由于煤矿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开采形式,当下谈论起煤矿还是无法回避其生产弊端:地下作业,环境恶劣,灾害多,安全管理难度大……使得人们定势思维下将煤矿与高危画上“等号”。

作为青海负责煤矿开采的最大省属国有企业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则改变发展观念,积极拥抱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转变煤矿开采方式,以“智”取胜,高质量打造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倾角最大的煤炭矿井——鱼卡煤矿。

变——挖煤不用人来“铲”

“智能”化煤矿究竟什么样?

3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的鱼卡煤矿,在指挥中心大屏幕前通过实时监控视频看到了煤炭生产各环节,同时,智能皮带运输、智能化大倾角胶带运输巷巡检“机器人”、智能干选系统、设备故障智能点检……智能化在这里“触手可及”,各工段基本看不到人工生产场景,颠覆了记者对煤矿、对矿工的传统认知。

“这里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一切设备就绪。”鱼卡公司指挥中心技术人员赵世军通过在综合智能化管控平台上轻点鼠标,向井下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传送带等装备“发号施令”。

“以前在井下一个人一待就是5个小时,背着沉重的工具箱走来走去,时时刻刻盯着运转的皮带,午饭都是在井下吃,现在好了看着屏幕就能完成工作。”鱼卡公司运输大队副队长郝启家谈起变化颇有感触。在鱼卡公司煤矿开采由机器完成,而开采出来的煤矿,则通过全自动皮带运输到地面。原来为防止皮带出现故障影响采煤进程,只要开采运行,都会派人下井1200米盯着皮带的动向,出现问题及时维修。

郝启家说:“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巡检机器人,只要有温度异常、皮带跑偏等情况出现,中控中心就会响起警报,这时派出维修人员点对点维修高效快捷。”

郝启家口中的“巡检机器人”是我省首套智能巡检“机器人”。一个黄色的“小家伙”在巷道里时走时停,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巡检设备和巡检环境图像、声音、红外热像及温度数据、烟雾、多种气体浓度等参数信息,完全“解放”了人力,降低工人劳动风险,实现应用场景的智能化监测。

不仅如此,鱼卡公司还实现了煤矿开采的生产、安全、通风、提升、防治水、气体、人员全方位的可视化智能监测、预测、预警,可谓一个中控平台全部搞定。

鱼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朝伟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将鱼卡13个生产子系统集成化,将机电设备管理系统、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系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系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应急救援系统融合一体化,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用标准化、统一的图形界面及时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同时又能方便快捷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和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有利于企业负责人调度指挥和决策,提高矿井科学管理水平和精准决策效率。”

从原来矿井环境脏乱差且井下人满为患、满头是汗,到现在的井下机械跑、人员屏幕外的生产转变,是这座高原老煤矿以科技傍身,探索出的“智慧”新路径。

能——一招解开N个“结”

煤炭是我国支柱能源,但是,在过去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将煤矿企业划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煤矿井下人员多,本身就是大隐患,而且煤矿系统又庞大复杂,多个区域同时作业,众多人集中在狭小空间内,管理是人盯人,控制是面对面,现场信息只有少数人掌握,形成“信息孤岛”,人员安全、生产效率都无法保证。

煤矿业内专家也曾公开表示,由于煤矿事故频发,伤亡大,安全管理难度大,事故和职业病不仅给职工和家属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政治影响。

不仅如此,煤矿产业的现实状况,损害的不仅是煤矿形象,更折损了煤炭产业人才发展进程,人们趋利避害的意识,使得煤矿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方勤升说:“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大量投资人力及依靠原始形态驱动的煤炭发展已经难以为继,煤炭企业想要走深走远,只有依靠科技实现扬长避短,最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鱼卡公司除了面对煤矿发展的共性问题外,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煤矿,还要面对地处偏远、条件恶劣的发展弊端,用工难、留人更难成为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以“提质、降本、创效、增效”为目标进行矿山“智慧化”发展,不仅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企业用‘智慧化’解放人力劳动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改变井下工作环境、确保人员安全,增加工资收入……让员工来得了,留得住!”青海能源集团党委副书记张继文说。

为此,企业投资5000多万元,加快建设矿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其中,建设形成了高海拔地区高可靠性万兆环网,全面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井下万兆环网全覆盖。

3月11日,刚入职的机电队巡检工马福寿在井下用智能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爸,我给你视频看看井下的环境,干净、整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采煤工作基本都是机器完成,我这也是偶尔下井进行维修,你看井下还有手机信号,我随身带有定位器,中控平台能掌握我的一切,你们放心我在这一切都好……”

“智慧”煤矿的打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用工成本、确保了人员安全、改善了煤井环境,同时还符合国家对煤矿的发展要求,可谓,“智慧”发展一招解开企业发展N个“结”,今天的鱼卡公司活力迸发。

效——人员少了,效益更高了

“来鱼卡公司工作已经5年了,从煤矿选矸工,到现在每天只需轻点鼠标的集控操作工,不仅是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慰藉,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直线上升,这份工作我挺满意的。”运输选运队集控操作工马玉梅说。

煤矿选矸工是煤炭生产环节既苦、又累的工种,井下开采出来的煤矿通过传送带运送到地面,在传送带上通过人工分选将石子与煤矿进行区分、大块与小块进行区分,而扬起的粉尘与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人苦不堪言。

2021年,企业修建首套ICS智能干选系统,采用X射线智能识别方法,针对入选原煤煤质特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煤与矸石进行数字化识别,再通过高压风系统将煤或矸石排出,实现精准分离。这套系统不仅让青海的煤炭分选进入智能时代,也让人工选矸成为历史。

鱼卡公司副总经理马建龙算起了智慧账:“智能干选生产线的运行,不仅实现了选矸工岗位减员20人,地面筛选集中控制改造集控岗位减员6人,而且生产效益单班就提高了300吨。”

先进的装备和系统带来了工作面生产能力和井下煤流运输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前大队人马三班倒的采煤任务,现在两班就能轻松完成,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企业整体运转更加高效。据统计,截至目前,企业“智能”化发展共计减少人员140多人次,每年节省成本投入近1000万元,年产能达到400万吨。

青海能源发展集团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王海云介绍,数字矿山的打造不仅改变了青海煤矿的传统生产方式,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矿井自动化程度,还进一步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使下井工人更“体面的工作”。同时,数字化平台解决了煤矿对安全问题的迫切需求,彻底解决了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了设备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

“智慧”发展没有尽头,今天,在数字化加持下鱼卡公司实现了经营收入的扭亏为盈,展望新征程,数字化还将继续发挥更大效用。

视点:

“今天,煤矿想要安全、高效的发展,就必须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无人化、智能化,这是煤炭工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勤升发出由衷的感叹。

回首过往,谈论起煤矿,人们脑海中总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出这样一幅煤矿工人的形象:头戴矿灯、身背竹筐、脖缠毛巾,全身只有牙齿和眼睛是白色。若再细说,则是高压、艰苦的工作环境,微薄的经济收入……

总结我国煤矿发展,20年以上的老矿井普遍存在矿老井深、环节增多、灾害叠加等问题,生产方式主打“人海战术”,单纯依靠管理早已无法有效保证安全生产、高效生产。

为此,想要转变“谈煤色变”“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的煤矿发展现状,就必须开拓出一条安全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今天,当数字化遇到老矿井,这一切就发生了改变……

在青海,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大胆谋“智”变,努力实现从“人控”到“数控”的全面升级、从“自动”到“智能”的全面提速,加快了智慧型矿井建设步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基石,让一座运行了20年的老矿区实现了翻天覆地新变化。

记者手记:

鱼卡,颠覆了我们对煤矿的认知

记得大学上“新闻采访”课程时,老师讲到“战地记者”,为了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老师上课时让大家写出心目中最危险的职业。全班40多位同学无一例外写下了“煤矿工人”。出乎意料,老师的备课本上并没有这个答案。他告诉大家,世界评选的前三位危险职业是排雷工兵、战地记者和试飞员……而远离数字化,主打“人海战术”的中国煤矿业,其工人的危险性,就世界来看,不存在普遍性,为此不在榜单中。十几年过去了,大学课堂上的这一幕笔者记忆犹新,中国数字化发展的欠缺,以及煤矿工人的危险性深深烙在了心里。

加之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对煤矿细致地描述深入人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煤矿的新闻报道总是伴随着安全事故发生,死伤惨重、触目惊心,闻者落泪。

这一思想定式的改变,直到去年一篇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机器人”成功下井运用的报道,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从大学课堂到工作实际,也就短短10年间,在科技的助推下,煤矿逐步实现了智能化,那么现在的煤矿发生了哪些改变?

3月11日,我们走进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在荒凉且荒芜的茫茫戈壁,一座不高的山脚下就是“鱼卡煤矿”。当车开进厂区,眼前一栋栋整齐的职工宿舍和大型职工活动馆有着现代气息。看到此景,暗暗告诉自己改变也许就从这里开始。

当驻足在企业集控中心大屏幕前,看着井下无人全机械的工作环境,以及屏幕中清晰且直观标注的人员定位,氧气和一氧化碳含量、机械运转情况等信息,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煤矿的认知。特别是,浅黄色的“新员工”——我省首套智能巡检“机器人”,虽然个头不高,但干起活来顶四个熟练劳动力,颇为“能干”,它的出场也彻底解放了井下运输的巡检工作。看到此景大家不由自主地为青海现代煤矿发展竖起了大拇指,“高大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在这里,下井工人告诉我们,鱼卡井下已经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拿着特定手机就能和家人视频通话,而且井下比井上工资高许多,就算下井也就是机器维护的短暂时间,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下井机会……

科技迅猛发展,变化天翻地覆!

没想到今天的青海,智慧化和数字化已进入地下数千米。此时此刻,对于我们,只有奋笔疾书、认真记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煤矿的变化,感知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同时感知祖国的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