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手持书卷,不由得想到五代十国诗人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读书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何要读书?简而言之,读书可治愚益智;长见识,广思路;学技能,增本事。读书把人引向智慧之路,为我们打开知识之门,使我们收获成功之果。一书在手,可与古今大师交流,可站在巨人肩膀上远望,可神游八极,心骛宇宙,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对个人来说,读书能提高素质,改变命运;对民族而言,读书可传承文明,播撒科学。所以,孔子一辈子手不释卷,七十多岁还“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郑成功慨然有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季羡林由衷赞叹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们都把读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因而大得裨益,受惠终身。
“读书不觉已春深”。因为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快过完了。读书可以是一种爱好,因为有兴趣,读书会感到愉悦,如饮佳酿,如沐春风,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觉悟,广博见识。读书也是一种需要,可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胜任工作,跟上形势,从容迎接挑战,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要读出成效,关键在于有效保证读书时间。推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其实大多是托辞。鲁迅有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倘若我们真的把读书内化成如同吃饭、睡觉、娱乐等生活方式,日日不可或缺,就一定能合理安排,精心筹划,挤出读书时间,把读书落到实处。
读书是一场马拉松,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身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毛泽东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有人说,我虽不读书,但每天都花很长时间看手机,看网络,也读了很多信息。平心而论,那种碎片化阅读,固然也有收获,但零零碎碎,一地鸡毛,没有逻辑,不成体系,对我们帮助有限。要想成长进步,发展提高,还是要正儿八经地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养成勤读书的习惯,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艳阳明媚,春光无限,正是发奋读书的大好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