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力生为杯垫锁边。记者 陈贇业 摄
毡绣是蒙古族独特的刺绣艺术,蒙古族群众以毡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为颜料,在毡子上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传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4月19日,记者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昆仑路街道宇宙巷社区,拜访一位因毡绣技艺而被周围人熟识的蒙古族老人巴力生。
初次到巴力生老人家做客,记者被这里的装饰和布置深深吸引。绣有动物或自然景观的地毯、挂画、坐垫、杯垫、抽纸盒、笔筒、背包……各式各样的毡绣制品无处不在。
现年70岁的巴力生出于对毡绣技艺的热爱,多年来坚持毡绣创作。一张羊毛毡,被剪裁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在上面描上图样,一针一线绣出喜欢的样子,精致又富有民族特色。
当记者忍不住夸赞这些毡绣作品时,巴力生诚恳地说:“我的手艺是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在大家鼓励下慢慢练出来的。”
说起自己的毡绣技艺,巴力生不禁回忆起过往的生活。那时候,一家人在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过着游牧生活,由于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只能就地取材,用羊毛、驼毛、马鬃作为原材料制作毡绣,作品简单、粗糙,仅满足于自家日常生活。后来,在党和政府的照顾关怀下,全家人搬进城里,生活条件好了,材料获取方便了,加上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毡绣技艺日益精进,作品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
“那时候,大家都忙着生产、生活,没有条件琢磨毡绣技艺。”巴力生拿出早期的毡绣作品,上面大多绣着五畜、花鸟等一些比较简单的花纹图案,作品显得比较单一、粗犷。
“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很支持我,每天制作毡绣很开心。”如今,巴力生的作品不再满足于固有的图案,而是在传统毡绣技艺中融入她自己的创意,通过精雕细琢,打造出与时尚元素结合的手提毡绣包、十二生肖杯垫等,作品变得越来越精致,可欣赏性越来越强。
“她的毡绣手艺越来越好,见证了我们这些年的生活。”满头白发仍精神矍铄的老伴儿道尔吉夫对于巴力生的毡绣很有发言权,这个擅长文字和绘画的蒙古族老人,经常为巴力生的毡绣制作帮忙描绘图样。
从年轻时放牧穿的羊皮蒙古袍,到儿女出生时用的羊毛毡毯,再到如今精心绣制的各类摆件和生活用品,巴力生的毡绣在老两口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党给了我们太多恩惠!”74岁的道尔吉夫在展示老伴儿的毡绣作品时深有感慨,这些作品见证了他从一个普通牧民成长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见证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一家人来之不易的富足生活。
巴力生制作毡绣到现在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她的毡绣作品受到很多人喜爱,成为一家人和各族朋友交往交流的重要纽带。
“周围人知道妈妈在做毡绣,打听着过来找,我们会送给他们一些作品,和他们交朋友。”巴力生的大女儿萨仁高娃对母亲的毡绣技艺感到自豪,慕名而来的邻居、朋友让她家的生活变得热闹起来。一些朋友虚心向巴力生学习毡绣技艺,萨仁高娃和妹妹巴德玛也会跟着一起学习。这些因毡绣结缘的朋友有时还会给出一些建议,让巴力生的作品变得更加新颖美观。朋友们和巴力生一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这些年,妈妈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得到了一些荣誉,制作毡绣越来越有劲头了。”萨仁高娃拿出母亲获得的荣誉证书向记者介绍到。
随着格尔木市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的不断加大,像巴力生这样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巴力生的毡锈作品曾多次到格尔木市文化馆进行展出,市妇联、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还会邀请她参加一些活动,向大众展示蒙古族毡绣技艺,巴力生老人乐在其中。
“如今,我们的老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巴力生告诉记者,除了制作毡绣,自己和老伴儿还经常参加一些街道、社区组织的联谊活动,和周边的各族朋友在一起交流、娱乐,生活有滋有味。
“爸爸和妈妈开开心心,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谈起现在的生活,萨仁高娃笑逐颜开。
“哦……昨天的太阳属于昨天,哦……今天的日子有一个崭新的姿颜……”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从巴力生家里流出,传唱出这个时代的崭新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