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清晨,太阳冉冉升起,弥漫在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平坦村山谷里的雾气消散后,隐藏在大山褶皱处的干树洼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露出了它的面容。在坡地上的田间地头,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王生财给唐成梅等村民详细讲解着培育技巧。
这个地处海拔3200米、占地3.4公顷、始建于1988年的基地,由于与大田农作物种植自然隔离距离较远、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传播病毒蚜虫介体少等众多优势,成为了理想的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其实,原种成形之前,还有多道生命孕育的过程。
马元存,高级农艺师。每年春天,他和同事在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挑选优质薯种,经过认真清洗和比对,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放入容器进入发芽阶段。两三个月的时间,嫩芽露出头角。接下来,技术人员在无菌箱中对芽孢开启毛细血管手术般的茎尖剥离,用这一生长点培育脱毒苗最基础的工作。拥有一个合格的幼苗后,又要重复多次剪切、剥离,最终放入容器培养基中,开始脱毒苗扩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后,大量的脱毒苗就全部成形了。这看似异常简单的过程,却要花费大半年的时间逐步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小的容器已经满足不了马铃薯脱毒苗的成长需求。这些马铃薯脱毒苗从组培室经过无菌化清洗处理后,便播种在乐都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如同绣花针大小的幼苗从容器到土地再一次被优胜劣汰,成活下来的薯苗在泥土中养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精心照料半年多后,一粒粒拇指大小的原原种便诞生了。这些蚕豆大小的薯种,就是群众致富的金豆子。
保存在通风、干燥、低温储藏室中的原原种,经过冬季漫长的酣睡后,运送到了分布在乐都南北山各地的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出生于温室大棚的它们经过露天种植后再一次被淘汰、被优选。历经六个多月风吹日晒雨淋的洗礼后,马铃薯原种最终艰难玉成。
从芽孢成形、茎尖剥离、幼苗培育,到脱毒苗扩繁、脱毒种薯繁育、原原种基地种植,再到原种切块种植后收获马铃薯第一代,这期间共要花费三年多的时间。这一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就是乐薯1号马铃薯成长的过程,它的孕育和沉淀换来的是一生的光辉和色彩。
立夏过后,中岭乡泉沟村薛有忠看着政府免费发放的马铃薯原种已经慢慢出苗了,脸上写满了喜悦。
一粒种子孕育一片产业。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省马铃薯播种面积超过110万亩,平均年产量基本保持在210万吨,年度产值可达30亿元。自国家实施马铃薯第四大主粮战略以来,我省从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综合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将马铃薯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把种业技术牢牢掌握在手里,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