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在青海,最美最艳的花莫过于民族团结之花。青海各地、各族群众聚居同一大院、同一社区已是司空见惯,尽管语言习俗各不同,但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生动诠释着“三个离不开”的含义。
社区,是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档升级的主阵地。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法路径,打造了一批社区“石榴籽家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每条街道、每个社区延展到每栋楼宇、每个单元、每户家庭细胞中,做到点线面全方位创建。健全有利于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政策举措,推动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活动,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
文化活动沁人心
纸鸢,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4月25日,西宁市城东区乐家湾广场上空,纸鸢满天,迎风起舞。活动现场,“大”朋友、“小”朋友齐参与,制作属于自己“风格”的纸鸢,相互展示各自的“劳动成果”。
“这样一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乐趣,还能增进各族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家住城东区金桥路社区的张昊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西宁市城东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生动讲好东区故事。开展“中华文化符号”构建行动,推出“一文带您了解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东区方言”“文峰塔”等具有东区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依托传统节日,社区举办“其乐融融闹元宵·老少同乐一家亲”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百里之外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南街社区活动室,和谐艺术团正在紧张排练,“近期我们的演出比较多,为了给居民朋友们送上最好的表演,大家演出之余还要抽时间来排练,辛苦了。”艺术团团长郝顺琴鼓励着队员们。
这是一支由38位退休职工组成的艺术团,团里有曲艺队、模特队和舞蹈队,郝顺琴说,“我们这个艺术团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团队,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团队,希望通过我们的演出能为辖区各族居民朋友们增进沟通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南街社区以打造“文化社区”为目标,充分利用辖区太极拳协会、和谐艺术团两支文艺队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深入人心,让居民们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加强交流沟通,形成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贴心服务聚人心
5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活动室里“爱”意满满,“妈妈您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社区居民唐小花向年迈的母亲送上了爱的拥抱。
最是“小事”暖人心。一场“感恩母亲”的小活动拉近了居民“小家庭”和社区“大家庭”的距离,“感谢社区举办这样一场活动,让我有机会向妈妈说声感谢,表达对妈妈的爱。”唐小花说。
“全心全意服务好社区居民是社区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解决好居民‘陪伴少’的诉求,创建一个有歌、有舞、有说、有笑,气氛融洽的社区环境,我们以‘母亲节’为契机,提前和部分居民的儿女沟通协调,悄悄谋划母亲节系列活动,以共同参与、共同感悟的方式,策划了‘感恩母亲·爱的拥抱’主题活动,党群齐心行动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为‘石榴籽’家园创建活动增添一份‘爱的味道’。”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小玉说。
在尕巴松多镇第二社区还活跃着一支深受居民好评的志愿服务队——“萤火虫”微志愿服务队。“为了利用好有限的社会资源解决好辖区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进一步推动做实、做细、做全社区服务工作,我们问计于辖区居民,集思广益征求居民意愿后成立了由社区党员、职工、热心居民、社会有志青年和相关报到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萤火虫’微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从‘微’字出发、做实服务‘微’文章,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70余场次,服务居民达3万余人(次),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我们的志愿团队,从最初的8名志愿者到现在拥有120余名志愿者。”邓小玉介绍,“2022年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我们荣获了全国金奖和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近年来,同德县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以“党建+民族团结”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广泛联系社区居民,凝聚社会各方合力,强化社区服务效能,持续推动“石榴籽家园”建设,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情感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基层社会治理暖人心
“9号楼有一户老太太的姑娘去世了,现在老太太独居,你们多关心关心老人家……”“4号楼1单元3楼的那位老太太也需要特别关照……”树荫底下大家围圈而坐,你一言我一语地向社区工作人员说着了解到的事儿。“谢谢大家提供的信息,我们都记录在社情民意本上了,待核实清楚后一定做好相关工作。”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高教路社区组织委员杨春华说。
高教路社区找准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社区老党员熟悉民情、在群众中威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组织“两委”成员带领社区威望较高的老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组建“社情民意探访小分队”,在院落和居民以“唠家常”的形式了解社情民意,社区及时主动发现了解居民群众所需所盼,不仅是收集信息,更能促进干群关系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杨春华说,“截至目前,社区共收集社情民意50余条,及时解决居民纠纷4件,为3户居民申请了临时救助,探访独居老人6户,真正做到了社情民意一本账。”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看似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其实蕴含着社会服务的“大课题”。近年来,全省各市州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化解潜在风险隐患,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持续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移,持续推进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14号楼附近村民普遍反映路面有淤泥,走路困难、15-22号单元楼门锁破旧打不开关不上,二楼水管冻裂、人员随意进出……这些事我们得尽快落实。”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盐庄村党支部书记洪万云边翻阅“五联五共”民情台账边说,“我们结合村实际,全面实施党员楼栋长收集村情民意,村党支部汇总整理民情台账,通过‘四议两公开’,由‘五联五共’工作驿站牵头办理。今年以来盐庄村共解决下水不通、房屋漏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个,化解矛盾纠纷2件,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