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新时代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的实践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22     作者:许 晓 李海明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调查研究置于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位置,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调查研究的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调查研究的思想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求真务实、做到实事求是,增强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更好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一、持续推进“一新”,夯实调查研究思想基础

调查研究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方法,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社会活动。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做好调查研究,既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推进调查研究理论创新。

筑牢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基础。调查研究理论不是书斋里的经学,而是致力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分析客观实际的理论。理论形成的基础在于调查研究的实践,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也在于调查研究的实践。因此,新时代的调查研究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华大地上的调查研究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用于指导调查研究、促使调查研究更加深入细致的新经验、新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关于调查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

展现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增量。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观为思想前提,以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发展进程为历史基础,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现实导向,创新调查研究理论的内容、形式,拓展调查研究理论的内涵、价值,更加清晰地回答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什么、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等问题,在既有调查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扩大理论创新的增量。

抓住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关键。调查研究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组织专家学者对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相关制度进行研究、论证,跟踪、破解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在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趋势,实现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

二、高度重视“二化”,健全调查研究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调查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将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实现这项工作的长效化。

推进调查研究常态化。常态化意味着坚持不懈、持续有效地抓好调查研究,重在指向调查研究的日常性与时效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对党员干部而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严谨性,必须确保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让调查研究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这就需要深刻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夯实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意识,进而从工作规划、人员配置、时间分配上增强调查研究分量,为调查研究提供全方位保障,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经常性工作。

推进调查研究制度化。制度化意味着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将调查研究的职责、任务、原则、方式等固定下来,重在指向调查研究的规范性、稳定性与有序性。其一,坚持和完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严格执行调查研究相关程序,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其二,坚持和完善调研工作制度。通过健全调研工作考核、评估、奖惩制度,促进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熟悉和掌握调研对象实际情况进而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其三,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基层群众、蹲点考察实际问题,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发现影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症结。

三、深刻把握“三实”,明确调查研究工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说明,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察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才有可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的目的。

坚持察实情。察实情,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反映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第一手材料,确保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事实表明,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听真话的人面前,人们才敢于讲真话、乐于讲真话。因此,要乐于听真话、听逆耳之言,在讲真话、听真话中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

坚持谋实招。谋实招,就是在察实情的基础上,集合众智研究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空喊口号、坐而论道;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地方工作大局,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提不切实际或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

坚持干实事。干实事,不是“想一出干一出”,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埋头干”,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基础上的务实行动。因此,要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多干暖民心、顺民心、得民心、稳民心的实事,不搞轰轰烈烈、空空洞洞的形式主义,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切实干出成绩,实打实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四、着重锻炼“四力”,增强调查研究工作本领

做好调查研究,需要相应的能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于增强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工作本领同样重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宣传思想干部和每一位调查研究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增强下马观花的脚力。要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坚决纠正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搞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搞作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脚下有泥土”,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

增强精细入微的眼力。要注重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分析研究,能够综合提炼、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要求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入细入微,有“一叶知秋”的敏锐,善于从群众的衣食住行、精神面貌、生活环境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了解实情,从群众的牢骚话、质疑声中听出真实诉求、真实期盼,练就一双善于调查研究的“火眼金睛”。

增强行成于思的脑力。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调研情况的核心内容,勤加思考、多加分析、善于总结,避免只将调查了解的情况作简单记录,“调”而不“研”、“研”而不“究”。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问题分解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通过层层剖析、深挖根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准确把握问题的规律和实质,真正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增强文从字顺的笔力。脚力、眼力、脑力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笔力可谓调查研究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反对大而化之、空洞抽象。要在全面真实摸清底数、查准问题的基础上,追根本、理脉络、求确证,写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观点鲜明的调研报告,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务实举措,真正做到多献务实之策、多谋长远之计。

五、切实增强“五度”,确保调查研究扎实有效

提升调查研究高度。搞好调查研究,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的自觉性,始终坚持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将调研工作重心放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上,进而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作为,为积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保驾护航。

拓展调查研究广度。强化广泛联系、纵横拓展思维,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突出调查研究精度。以精准化为引领,精准指向调查研究的对象、要素和环节。具体包括对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精确化认识,对调查研究内容进行精细化制定,对调查研究行动进行明确划分,从而在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充分优化调研主题、调研线路和调研方案,确保顺利实现各项调研目标。

涵养调查研究温度。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当作积极主动的“作为”,而非消极被动的“任务”,努力做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带着情感温度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注重与人民群众的共情沟通,从而以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感化群众,让群众畅所欲言,表达真实意愿、反映真实情况。

增强调查研究效度。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为此,要坚持效果导向,深刻把握调查研究目标维度的价值导向,深入总结调查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持续推动调查研究的适用性模式及其体系拓展,以确保在实践中获取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分别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