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海南州:擦亮生态底色留住美丽乡愁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3-06-13     作者:杜金萍

黄南新闻网讯    海南州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先后实施多项生态保护治理重大工程,稳步推进生态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使得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一江清水向东流

海南州切实承担好源头责任、干流责任,举全州之力维护好母亲河健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设立河湖长制办公室42个,明确各级河湖长665名,落实河湖管护员852名。深入基层一线主动抓、带头干,始终把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做到常在河边走、巡河在心中。

制定出台了第一部地方政府规章《海南州河道采砂管理办法》,重点针对全州境内沿黄地区非法建设、非法围河围湖、非法采砂等问题,分类施策、综合整治。

为持续擦亮清清黄河的“金字招牌”,贵德县建立健全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水陆齐抓、治管并举、标本兼治。2019年该县河湖长制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2021年该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海南州进一步加大对龙羊峡水库周边山洪沟道治理、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通过工程措施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水平。

一条新路旺产业

初夏时节,阳光下的贵南县塔秀乡万亩青稞种植基地一大片绿色从脚下延伸,蔚为壮观。

近年来,海南州加快推进生态农牧业发展,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聚焦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饲草“五优”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4.8万亩,打造万亩青稞生产基地4个、万亩油菜种植基地2个。

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科日干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一头高1.5米、体重约200公斤的大牦牛正卧在草垛上晒着太阳。

目前,该合作社有“雪多”牦牛526头,规模圈养326头,经济效益达到了100万元,牛崽存活率95%以上。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一系列举措,优化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和生产结构,扎实开展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和天然草场全域有机监测认证,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

2015年,海南州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2018年,《关于创建青海牦牛产业发展联盟海南州示范区实施方案》实施。

目前,全州共打造优质饲草生产基地5个,饲草保有种植面积85万亩,培育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4家,年产草量达3000余吨。

海南州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生态优良、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创新引领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一缕“乡愁”绘新景

走进位于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的美地花田休闲观光园区,遍地万紫千红、处处鸟语花香。经过几年的探索,团结村已建成含乡村酒店、特色餐饮、露宿营地等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旅游产业链。

2021年8月,团结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沿着九曲黄河第二湾河岸平整的村道走进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一个个藏家小院别具特色,分布有序。

多年前,班多村经济结构单一,交通不便,村民收入有限。近年来,班多村结合“生态+旅游+文化+体育”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扎实推进全省、全州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该村90%以上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方式的转变让班多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今年前五月海南州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

海南州深入实施“旅游兴州”战略,加快贵德黄河景观廊道、黄河文化公园宗日遗址等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探险旅游,推动“旅游+”引领业态创新,实现旅游产业融合新突破。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