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东西部协作西宁非遗研究院课题、“大通牦牛”特色产业产品研发、文旅资源宣传推介营销、“云上群加”太空舱露营基地运营……在前不久闭幕的“大美青海·南京西宁”文化旅游周上,“宁宁”再次携手,14项文旅项目签约,签约资金2.6亿元!
一个是联藏络疆的高原古城,一个是通江达海的六朝古都,南京、西宁同饮一江清水,文旅资源各具特色。近年来,南京、西宁党委政府互访频繁、交往密切,两地文旅部门互联互通,深化交流,共同召开推介会,扩大宣传、整体营销,建立了资源共享、游客互接、务实合作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宁宁协作”以来在文旅工作上展开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多路径的协作,推动文化旅游共融共享和交流合作,共同开拓西宁旅游广阔市场,携手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迎着午后的阳光,朔北乡边麻沟花海景区工作人员罗成福正在忙碌。伴随着汗水和着努力,如今他的生活犹如花儿一样明媚、灿烂。罗成福说:“我在家门口上班,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多亏了南京好朋友的帮助。”
罗成福口中的“好朋友”就是南京市雨花台区,自雨花台区与大通县结对帮扶以来,朔北乡边麻沟村紧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如今村里基础设施得到改造、景区功能日益完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村民收入也越来越好。
边麻沟村的变化,只是南京西宁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地大通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京市雨花台区与大通县围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大通县农村旅游“热度”持续升温,一个个小山村在青山环抱、百花齐放中解锁了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这两年我们这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的土特产打开了销路,好多外出打工的娃娃们也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大通县逊让乡尕漏村党支部书记刘四辈高兴地说道。
然而在几年前,尕漏村还只是个普通乡村,这些变化离不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的精准帮扶。双方结成协作帮扶关系以来,一直积极深化东西部协作项目,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980万元,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二期建设,利用扶贫旅游产业园资源,鼓励村民开“农家乐”,以自助旅游、民俗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大力促进旅游消费,增加群众收入,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生活越来越好,每个村民的脸上都喜气洋洋,东西部协作真正让我们实现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注入硬实力 带来“红福利”
最近几天,全国海拔最高、西北规模最大的玻璃桥迎来了不少游客。自东西部协作以来,湟源县、南京六合区积极对接,通力合作,立足湟源旅游资源禀赋,紧盯乡村旅游缺口、短板,重点对宗家沟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项目投入真金白银,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为加速形成湟源旅游品牌,持续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湟源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县注入实力,推进乡村旅游不断升级。
“敢为人先、实干善成”。2018年成立了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验、农业观光体验、自驾游餐饮服务、沙滩娱乐等为一体的“一心两廊七片区”红色教育基地。为助力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按规划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100万元,重点用于新建党政公社、培训基地、多功能厅、七彩滑道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真正实现了利益联结,通过“党组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带动小高陵、马家湾和尕庄等14个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汇聚东西部合力 擦亮文化新名片
黑胶唱机、锦绣礼盒、咖啡对杯……在大通县民族特色非遗工坊里有不少具有河湟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工坊以非遗手工创意带动了片区生态旅游、餐饮业。近年来,大通县东西部协作农文旅融合产业孵化示范园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的“桥梁”作用,集聚国内农文旅龙头企业,孵化县域企业、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跑出不一样的“加速度”。
回顾过去的七年,雨花台区和大通之间,从“输血”到“造血”,东西部协作互帮互促,缔结了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友好情谊,达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东西部协作成效斐然。
大通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云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资平台,在农业板块、文化板块和旅游板块三个维度进行深度挖掘,把农特产品更加丰富化,把文化变成产业化。同时,重点聚焦旅游服务业,提升大通乡村旅游的品质,真正把过客变成留客,把游客带进来,把农畜产品带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