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打开“青海生态之窗”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观测点画面,偌大的湖面如碧绿的玉盘,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镜头切换至澜沧江昂赛大峡谷观测点,江水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再切换至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湿地,藏野驴在草地悠闲觅食。短短十几分钟,通过76个高清监测摄像头,地域辽阔的青海景色一览无余。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牢记嘱托,使命必达。青海的生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中华民族未来,江源儿女用心守护好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
讲述人: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陈良博
2007年,我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担任信息技术员。到现在,16年的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此,我和同事们努力在全省生态环境基础传输网络、生态环境云、数据资源中心和核心业务软件平台建设及运维方面不懈求索,齐心协力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这期间,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观测系统的建成使用。系统的监测点位绝大多数在高海拔无人区,如海拔5100米的长江源玉珠峰南坡、海拔4300米的黄河源头鄂陵湖、海拔4000米的澜沧江昂赛大峡谷等,并且这些观测点距离省会西宁平均在800公里以上。我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查看实时监测画面,随着鼠标的移动,不同监测点的画面一一呈现,还可随时回放记录到的珍贵场景。
如果要问我监测了这么多年的生态环境,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我一定会说: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了。2017年8月,那时我们的观测点位还不多,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的监测点位上,我在屏幕上看到3000多只藏羚回迁的画面,那也是观测到藏羚种群迁徙数量最多的一次,非常震撼。后来,能监测到藏羚回迁的画面越来越多,藏野驴、普氏原羚、欧亚水獭等一些珍稀动物的身影时不时也能出现在镜头里。就拿最近的几次来说,6月1日,我们就监测到了百余只藏羚,6月12日早上又看到了十余只。
一个数字化窗口能反映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而数据的背后,是一项项具体细致的工作。牢记嘱托,我会和同事们一道努力,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心,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生态之窗”展现美丽青海
青海是全国最早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区域和典型生态类型生态环境状况及自然景观实时监测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率先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2016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我省又率先建设“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观测系统,将“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精确观测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中,对全省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精确观测与研究评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由监测评估考核向生态环境监管并重转变。
截至目前,“青海生态之窗”实现了对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和河湟谷地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生态景观的实时观测,加强了对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视频监测。观测点位也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
“青海生态之窗”的建设完善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有效支撑了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以特有现场监测观览方式,生动展示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成为宣传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宣传室主任夏连琪表示,“青海生态之窗”将持续做好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应用,以科技手段切实守护好“中华水塔”,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增添力量。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藏羚、普氏原羚、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10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我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湿地面积稳居全国前列,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成功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海东市平安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青海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仅此一项使人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同时,全面落实生态补助政策,去年直补农牧民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1.4亿元。
着眼生态环境保护,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3%,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洁净青海目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青海各族儿女坚持生态报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