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布罗村乡村振兴样本分析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03     作者:张多钧 程宦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牧区,对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而言也不例外。

6月2日,从玉树市出发,一路向东,经过40分钟的行程,很快便到了上拉秀乡布罗村产业基地。布罗村距离玉树市区70公里,紧邻G345国道,平均海拔4318米,户籍人口128户583人,常住人口82户353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乡村振兴的契机,布罗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乡村建设,不断改善牧民群众生活条件。

草场面积小、人口基数少、产业结构单一是布罗村乃至玉树市很多牧业村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逐一攻克这些瓶颈,布罗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加快脱贫群众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让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

布罗村建强支部,引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发展产业,让村集体产业效益最大化,重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全面盘点和研究村子的自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发展机遇,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弱小散”向“强大聚”转变,让群众尝到“甜头”、迎来“盼头”,启迪玉树市各村村集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强支部,引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选强配优基层党组织成员,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布罗村牧民而言,切身感受到了支部换届后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上一届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在74岁左右,说句难听的话,走路都走不动,更别提如何开展工作。”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吉意味深长地说。

其实,这种现象在牧区很多村子都有表现,村支部书记、一些村“两委”成员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年轻人想施展拳脚,却没有平台,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缓慢。

“我刚来的时候,布罗村党支部在玉树市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名列之中,主要表现在上一届支部班子成员存在老好人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很多政府实施项目是轮着来,不论家庭条件的好坏。”布罗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马春梅说。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2021年布罗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里一些想干事、能干事、有想法的年轻人进入村“两委”。新一届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7岁,班子结构较上届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实现了“用好一个能人、建强一个班子、发展一批产业、带领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村“两委”成员尕松求英就是最好的印证。

脱贫攻坚时期,尕松求英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是因病因学。尕松求英的媳妇是一名残疾人,结婚后分家只分到了4头牦牛,又先后生了5个孩子……生活条件拮据。

新一届“两委”成员主持村里工作后,按照党建引领、支部搭桥、党员铺路的工作思路,持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引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村里一大批村集体产业落地实施。

如今,村支部带领下,尕松求英成为了村“两委”成员,负责村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尕松求英组织下,环境卫生处在玉树市前列。尕松求英还是村里的生态管护员,每年有2.5万元的工资,家里的牦牛也发展到了近30头。

这两年,村“两委”成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强了、人心齐了。

——抓硬件提升,以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组织动员党员投工投劳,修缮墙面、增设公示栏,让党员活动室真正“动”起来。

——强化党性教育,常态化入户听取群众意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文件语”转变成“家常话”,把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讲明白,让党性教育“活”起来。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党员担当意识实现新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新聚合。

发展产业,让村集体产业效益最大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依托脱贫攻坚,布罗村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如何让脱贫攻坚产业效应最大化,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关键。

玉树这片土地上,说起发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合作社牦牛养殖,事实亦是如此。从古至今,畜牧业是当地牧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牦牛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合作社牦牛养殖这一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玉树市还有很多村社,因为海拔高、气候恶劣、草场面积等原因,无法通过合作社牦牛养殖来支撑起一个村社的产业发展,更别提带动牧民增收了。

布罗村就是典型的例子。2021年,第一书记马春梅走马上任后发现:“布罗村人口基数小,合作社牦牛养殖基础薄弱,发展规模小,后劲不足,牧民群众增收困难。”

布罗村紧临G345国道,有往返玉树市、囊谦县、杂多县及西藏昌都的大量人流和车流,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借助优势,马春梅带着村“两委”成员开始转变思路,聚焦地理位置和安置区房屋,充分盘活资源要素,激发新的发展潜能。

驻村干部吴杰才仁说:“马书记非常有远见,有魄力,短短两年时间,就把曾经的一片‘荒地’,打造成了有模有样的产业区。”

布罗村目前收益最好的产业是综合服务超市,一百多平方米的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小到零食百货,大到家用电器。

近水楼台先得月,超市项目就是从马春梅派驻单位玉树市乡村振兴局争取而来,243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一下让布罗村的产业活了起来。

马春梅说:“在超市消费的除了本村牧民,还有过路的司机和乘客,超市从2021年10月开始运营,截至2022年10月,销售流水达到了170多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25.6万元。”

然而超市只是马春梅产业发展布局中的一子,超市旁边便是村集体经营的饭馆,饭馆旁边是新建还未投入使用的学前教育教学点,教学点紧挨着一个名为布罗杰日喀石磨糌粑店,走进店内,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展柜上摆满了包装精美的炒面。

吴杰才仁说:“这是2022年村‘两委’通过考察学习,利用50万元中央扶持资金建设的,目前正在试运营,下半年就准备开始加大宣传力度,把石磨炒面做成布罗村的特色。”

转过身,来到产业园区里面,数十名工人在厂房内忙得热火朝天,马春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总投资2350万元的有机肥料加工厂项目,目前一期已经完工,预计今年7月份投产运行。”

事实上,这个项目是属于上拉秀7个村共同参与的。马春梅说:“我们在乡党委的带领下,7个村决定抱团取暖,把现有的资金整合,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再创辉煌。产业项目之所以建在布罗村,与我们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

布罗村畜牧业合作社牦牛数量逐年增加、村集体投资曲麻莱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布罗村真正做到了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大力发展新产业,一边是巩固传统产业根基。

重视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布罗村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新一届的“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虽然只有37岁,但整体文化程度并不高,最高文凭也只是小学毕业。他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旺盛的精力,奈何没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今年28岁的旦周弋西就是从城市走向乡村的典型。旦周弋西家在玉树市,2018年大学毕业后被聘用到玉树市乡村振兴局工作。

牵牛牵鼻子,提衣提领子,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去年,针对乡村高学历人才短缺,玉树市统一招聘了一批乡村产业指导员,全市每个村分配了一名。旦周弋西参加了考试,并顺利成为了一名乡村产业指导员。

“你有没有想要去的村子。”

“我想要去布罗村。”

组织找旦周弋西谈话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布罗村:“在乡村振兴局工作时,跟着马书记跑过几趟布罗村,也熟悉布罗村的情况。如果我选择其他村子,还要再熟悉,太浪费时间了。”

旦周弋西到布罗村后,一方面带领牧民群众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另一方面鼓励牧民群众发展畜牧业。因为他深知,牛羊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根本。他动员村民加快牛羊养殖周转周期,确定了“去数量保质量”的发展思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发展路径。

布罗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是玉树市各村普遍面临的问题。玉树市天然草场承载量有限,无法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只能是“去数量保质量”。

“虽然工作才开始,成效不显,但是我坚信通过我的想法,加上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村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上有新作为、新成效、新方法。”旦周弋西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引进人才,更需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布罗村不缺少乡土人才,只是缺乏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旦周弋西到村里之后统计过,村里中高职以上学生有60名左右,毕业后在玉树市打工的有40多名,村里无法提供工作岗位,以至于留不住村里的高学历人才。

“下一步,等村里产业基地内的各项产业建起来后,我们会动员大学生返乡,一起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旦周弋西对村子的未来充满了期许。

手记:

乡村振兴 须有 地方“特色”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发展特色产业,让牧民增收、乡村兴旺?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布罗村找到了答案: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抓住“特色”,激活资源,精准施策,压茬推进。

“特色”来自因地制宜。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才能实现“千村千面”“一村一特色”,让乡村实现持久振兴,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布罗村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扩大”的发展思路,采取发展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扩大养殖畜牧业、盘活土地等办法,建立“村户联合、有偿承包、集体经营、利益共享”的模式,经过党组织引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员带动,扩大产业建设和养殖畜牧业,发展壮大实现村集体户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双赢”目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打好基础。

“特色”来自激活资源。激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构建乡村振兴的“特色链”,方能用特色铸就发展的底色,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布罗村针对长期外出务工人员的闲置土地,采取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荒山、荒坡、荒田,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反租承包、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也可由集体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抵押、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合理开发集体土地资源,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来自压茬推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选项目,在精准施策上下一番“绣花功夫”,才能够让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牧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布罗村找准方向,抓住机会,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2017年开始投入110.08万元实施到户产业项目,2018年、2019年、2020年合作社连续三年进行分红。2021年10月正式完成了布罗村综合超市建设项目并投入运营,2022年争取2350万元建设布罗村有机肥基地,为周边农牧民增设就业岗位,辐射带动畜牧业发展。同时,布罗村“两委”坚持从小起步、科学发展,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如今的布罗村产业“百花齐放”,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多。布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看到产业发展的未来。高海拔农牧区必须科学把握地域特殊性,精准施策,压茬推进,才能让群众增加收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