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浩门大地,千里沃野,万顷良田,透出满眼新绿,处处尽显生机。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新优势、不断展现乡村发展新形象。
走进位于浩门河南岸的门源县青石嘴镇红沟村,绿荫点缀,道路平坦,村民怡然自乐,孩童喜笑颜开。村容村貌一改昔日旧颜,铁麻公路穿村而过,远处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气势磅礴,田间劳作的农机具你来我往……
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有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面对当时“没人没钱没产业”的困境,村党支部书记李永福清醒地认识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是“党”字招牌,要以稳为主。在上级党委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他带领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反复研判,实行土地集中连片、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于是李永福等“两委”成员到种地意愿低或种地困难的村民家中走访,研判流转土地价格,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流转村民土地约33公顷(500亩),种植青稞、油菜等,积累集体管理的经验。
2019年,红沟村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起初,因红沟村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若要雇工经营,成本较大、负担较重,李永福便带领“两委”成员,通过群众的支持由村里自己运营合作社,全员齐上抓生产管理。李永福的口头禅是“得把集体的活当成家事来干”。无论秋风习习的麦收还是春雪皑皑的犁地,村“两委”成员均在田间地头,不误农时,勤于农事。
通过短短几年的经营,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先后投入200万元,购买收割机3台、拖拉机2台、打捆机2台、深松机2台、播种机2台、撒肥机1台、喷药机1台,通过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村党支部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发展由小到大,采取“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户”的经营模式,从起初的流转经营约33公顷(500亩)土地到现在的140公顷(2100亩)土地,从2019年盈利18.9万元到2022年盈利34.3万元,每年还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8万元的收入,并代缴了全村的水费,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点赞。同时,2022年村里积极争取相关资金534万元,对原有破损的硬化路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村内硬化路6.3公里,实现了家门口硬化路全覆盖。
看着村里合作社的逐步壮大和村庄一天天的变化,李永福和村“两委”成员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群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村党组织的组织力也越来越强。但他们并不满足现状,而是打起了发展其他产业的念头,计划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全方位进行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把门源县红沟村冰沟农家馍馍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突破口来抓,抓出成效,抓出实绩,并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逐步实现党建引领产业兴、乡村和美民心齐的唯美画卷。
而同样的故事在门源大地不断演绎。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23.34万元。相信门源县的其他各村也能像红沟村一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亦行亦至,稳步向前,真正走出一条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