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乡村振兴看西宁】用“新”种好菜园子鼓起钱袋子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作者:樊娅楠

黄南新闻网讯   午后,伴随着雷声隆隆,雨点接连滴落,带走了空气中的炎热。

“天气没有那么热了,大棚上的棉被可以再卷起一些,这样棚内的温度刚好。”见到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久祥时,他正忙着查看试种新品种——章树港辣椒的长势。看着一排排绿油油的枝丫上缀满白蕊,零星透着仅有手指粗细的辣椒,他格外开心。

“如果试种成功的话,我们推广给更多村民,比起种植传统蔬菜,他们的收入又能多出许多。”谢久祥说。

这并不是谢久祥第一次引进新品种蔬菜了。自2021年7月驻村以来,他先后赴甘肃省天祝县、四川省红原县、青海省湟源县等地探索高原蔬菜产业发展脉络,谋划高原蔬菜产业发展下一程,留下一串特色鲜明的“产业印记”。

把握机遇,有效衔接他全力以赴

采摘、打捆、装箱、上车……今年45岁的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脱贫户马存寿在蔬菜大棚里忙个不停,心里盘算着即将到手的收入,不由得哼起了小曲。

“如果说,脱贫攻坚帮我们摘掉了‘穷’帽子,那么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谢久祥和工作队队员的倾力帮扶,则帮我们将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马存寿说。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担任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副教授的谢久祥来说,青海大学选派他到台其庄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是历练,也是机遇。

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台其庄村变得更加富裕?在谢久祥看来,秘诀在于做好产业衔接。

“台其庄村有着很好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可以说大通县的‘菜篮子’工程就是从台其庄村起步的,我们从1993年开始种植蔬菜,那时候只有15个大棚,发展30余年,至目前全村拥有大棚近300个,全村70%的村民从事蔬菜行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钱袋子鼓起来,全是‘菜篮子’的功劳。”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党支部书记祁国栋介绍说。

台其庄村位于大通县新庄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属于川水、浅山地区,主要种植黄瓜、小麦、油菜、马铃薯、药材、燕麦等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全村共235户1139人,其中,脱贫户48户218人。曾经的台其庄村,虽然温棚到处可见,但因种植结构单一,销售渠道不畅,蔬菜种植收益并不高。

为了鼓励村民种植新品种蔬菜,去年,谢久祥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尝试做通种植户的思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种植“沙漠丝瓜”的大棚增至48栋。

用“新”让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做好产业衔接,把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结合起来,凭借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嗅觉,谢久祥的每一次探索,都给台其庄村带来新变化。

据村民祁海云回忆,从2021年8月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碰到四处打听温棚蔬菜种植的同乡苏远航,谢久祥回村后便豪情满怀在笔记本上写下:“要将种植规模化、精准化、多元化。”

“当时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还真干出了眉目。”祁海云说。

“你看,那边我们打算种植荠菜、紫菜薹、红叶莴笋、榨菜头等露天蔬菜,旁边的大棚是正在试种的武威小乳瓜、‘沙漠丝瓜’。”谢久祥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日光节能温棚映入眼帘,旁边是一块块平整的耕地。

“以前这个季节,村里的蔬菜大棚主要种的是油菜、黄瓜、西红柿等,如今,通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技术服务,越来越多的南方精细蔬菜在这里扎根,村里握稳乡村振兴‘接力棒’,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甜。”祁国栋高兴地说。去年种植“沙漠丝瓜”,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听说村里又要试种新品种,还打算种植露地蔬菜,村民们早已跃跃欲试了。

眼下,除了深入推进产业振兴,谢久祥还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上下功夫。在蔬菜设施齐全、新品种成功引进示范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大通县委组织部成立大通县蔬菜与草产业产学研人才工作站,联系青海大学10余名专家到村上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帮扶工作。

在谢久祥的带领下,台其庄村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标准育苗中心拔地而起,产业园内布满温室大棚生机盎然,公路两旁人行道宽敞便利,太阳能路灯交相辉映。

谢久祥的付出让台其庄村一步步旧貌换新颜,也让产业发展得更加有声有色,赢得了村民的普遍认可。尽管不久后他即将卸任,但村子未来的发展却是他永远的牵挂……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