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许乎”情谊浓 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作者:通讯员 王建深

尖扎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中原文化与羌藏文化的融合区,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为半农半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多种民族及宗教文化的交融互长,使得尖扎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典型的多元性、流动性、开放性,而“许乎”文化便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许乎”,在尖扎本土语境中特指藏族和回族之间的一种族际友谊与跨族交往关系。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尖扎县的“许乎”文化历史悠久,民间分布广泛,已经深度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日常,成为民族团结的一道别样风景。

“马克唐村和回民村是一家子的弟兄”

马克唐村、回民村是尖扎县马克唐镇下辖的两个行政村,几十年来,两个村的藏回两民族相互关爱、守望相助。过年过节两个村的村民相互问候;藏族家的亲戚朋友来了,回族阿娘来到家里帮忙做饭招待;藏族家里也经常请回族阿娘帮忙准备食物,手把手教藏族姐妹做麻花、馓子、花花等。用村民陈小军的话来说,“马克唐村和回民村就是一家子的弟兄。”

现年85岁的马守林老人,当年是马克唐镇回民村里的风云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守林去北京创业,一开始是烤串、后来又开饭馆。凭着勤奋、节俭、讲诚信的品质,很快他就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见了世面的他不忘村里的乡亲,每次出去都会带一批人,村民陈小军是他“带出去”的其中之一。

初到北京,大家对一切都很陌生,马守林待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耐心传授技艺,教他们待人接物、做生意,还细心地照顾着大家的生活,“阿爷虽然读书不多,但见多识广、思想开阔,为人很仗义,他实话是我们的引路人……”谈到马守林老人,陈小军竖起大拇指。

在马守林的带动下,村里的人走南闯北,在很早的时候,这个村就富裕起来了。富起来的回民村群众没有忘记邻村马克唐村的藏族兄弟,他们一批一批地带着藏族兄弟出去闯荡,互相帮衬,共同致富。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2019年回民村村民韩忠学在德吉村开了个小吃店,在与当地群众的接触交往中让他感受到了那里藏族同胞的热情。“作为一个外来人,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很多时候需要本地人帮助,而本村的藏族同胞从不吝啬,全力帮助我,对我真诚相待。”回忆起在德吉村做生意的经历,韩忠学深有感触。

“记得刚来时手头很紧,急需两千元钱进货。当时跟村民并不熟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向当地一个叫囊巴的藏族兄弟求助。让我意外的是,我开口后,他二话不说就借给我了,还问我够不够,再有什么困难,随时开口,这让我很感动。还有一次小吃店装修,很多东西需要搬,这个藏族兄弟听说后给我找来了三轮摩托车。下雨了,他又给我送来了雨伞雨衣。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韩忠学说。

感受到“许乎”温暖的韩忠学,也将这份温暖传递了下去。韩忠学与才让加是交往了多年的好“许乎”。他非常珍惜这份情谊,竭尽全力帮助这个藏族兄弟。2013年,才让加的媳妇到尖扎县上看病,韩忠学听说后马上腾出一间房子来让才让加两口住,对他们精心照料,韩忠学一家人的温情让这对“许乎”间的情谊更加牢固、深厚。

“‘许乎’救了我一命”

说起“许乎”友情,马克唐镇要其村村民马乙奴四拉起了裤腿,一道长长的伤口格外显眼。“一次我到来玉村买完牦牛后上车返回,结果拴牦牛的绳子不小心脱落,在颠簸中,牦牛的长角刺进了我的大腿。村里的桑杰本见状,马上把我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这道伤口很大,血也流了很多。后来医生告诉我,说我的情况还是很危险,要是送得迟,就麻烦大了。‘许乎’救了我一命,我一直从心底里感谢他们。”马乙奴四动情地说。

“那个时候我家里比较穷,买牛羊时往往只是先给一点定金,甚至有几次都没给钱,藏族兄弟们总是非常大度,说不着急,牛羊卖完后再给他们钱。他们真是我的好兄弟……”说起“许乎”,马乙奴四心里满是感激。

马乙奴四所在的马克唐镇要其村是一个藏回混居村落。2018年8月,由于连续暴雨导致河水猛涨,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作为要其村二社的社长,马乙奴四不顾个人安危,也不顾当时身患肺炎,身先士卒,转移群众。他背着藏族和回族老人、儿童一次次地蹚过了泥浆路。转移完了群众,他依然强忍着发烧坚守岗位,后来在老人们的劝阻下终于答应住院。住了三天院,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他不顾医生劝阻回到了灾后恢复生产的工作中。

“许乎”友谊彰显民族团结,情深似海却又润物无声。其实在民族团结中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就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中,展现出民族之间最真挚动人的温情,民族情谊也在这点点滴滴和细致入微的牵挂与关心中升华、熔铸。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