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绿水青山富民生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7     作者:赵睿 通讯员 石延寿 民组

禹王峡景区

南大山风景本版图片均为通讯员 石延寿 摄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在黄河青海段最后一个峡口——禹王峡,老党员马进才用20多年种绿了一座山;在南大山森林公园,生态管护员郭玉良见证了数十年来森林面积的扩大、群众生态保护观念的转变;在“瓜果之乡”隆治乡,返乡创业者霍延畅种植果树绿化荒山,为生态种植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与全县40多万干部群众为筑牢青海“东大门”生态屏障而奋斗,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变为现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荒山,峡口风姿引客来

2023年6月,中川乡峡口村老党员马进才与几位村民在禹王峡景区的树荫下乘凉,望着盛开的月季花,回忆起自己种树的酸甜苦辣,听闻景区游艇航线于5月20日正式运营,一个多月来累计接待游客5.4万人次,景区收入约61万元,感慨万千。

“翡翠色的黄河水,与岸边的绿树红花相映衬,真是美不胜收。”甘肃省临夏市游客马贵平一家趁周末来游玩,和记者分享第一次看到这里黄河水的感受,走在玻璃廊桥上俯瞰黄河的体验,“脚下的黄河水沉静如海、缓缓东流,让人有种时间停止的错觉,想要一直留在这美景里。”

很多游客以为这美景源于大自然的馈赠,而当地人却了解其多么来之不易。“从马老种活第一棵山杏树,到本世纪初在禹王峡建设打造民和县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近10年,先后栽植国槐、云杉、圆冠榆、樱花等乔木5800余棵,栽植山杏1.28万棵,绿化面积9.6公顷,栽植月季、水蜡、碧叶矮樱等花灌木2.6万多株。为确保植物成活,2014年县水利部门在禹王峡谷北岸修建了蓄水池,架设引水管道提灌黄河水上山。”民和禹川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生华说。

据张生华介绍,从开春到秋季,迎春、碧桃、樱花、牵牛、牡丹、月季等相继开放,走在彩色步道上一路看过来甚是养眼。沿途6个观景台是精心设置的赏景、拍照点位,赢得游客普遍好评。

景区的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旅游产业。景区务工人员约200名,峡口村的马进荣说:“我们村在家的人,基本在这打工,种花浇水维修设施这样的活儿对大家来说不难,我已经做了两年,每天工资100多,在家门口能挣这个数真是不少哩。”景区外,有两家农家乐重装营业,老板说因为生意好,今年扩大了营业面积,有时仍供不应求。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一个景区,从荒山变绿再到村民增收,历经近30年的变迁,禹王峡从“十公里外当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成为热门景点,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转方式,绿色发展森林美

“以前砍树,现在争着种树,你当是为啥?”

我们从古鄯林场马家石磊管护站生态管护员那里找到了答案。

民和县南大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2.52万公顷,东与川官公路相邻,南与白家寺村和大滩村交界,西临南大山主山脊,北与中坝藏族乡接壤。在满坪、古鄯、西沟、塘尔垣四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而成。

57岁的郭玉良已在站工作30多年,他是古鄯镇郭家山村人,如今与5名同事负责巡护工作,他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常常在晚上蹲守抓盗伐,后来盗伐的没了,开始植树造林,我们就看护树苗。”

民和县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站站长朱军虎告诉记者,当时盗伐树木主要用于建造房屋或制造家具,随着群众居住条件改善,建造材料升级,这种情况逐渐减少。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植树造林规模不断扩大,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植树造林前,因为砍伐树木、随意放牧,山上的植被受到破坏,不少村民为让牛羊吃饱,怕树占了长草的地方,不愿让我们在坡上种树。”郭玉良回忆道,那段时间县林业干部职工和村里的党员经常进村入户,给村民讲政策、讲道理,看着种了树的区域植被有效恢复,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饲草养殖的方式让畜牧业效益不减反增,村民的态度从抵触转为支持,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经过数十年持续奋斗,南大山天然林区已成为省内外群众休闲避暑的胜地。夏日,置身于林区中,随处可见芍药、贝母、桃儿七、长瓣铁线莲、黄花绿茸蒿、金露梅、陇蜀杜鹃等各色山花,被誉为民和“后花园”。好风景辐射带动了乡村农家乐、土特产种养殖、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村民心中。目前,古鄯、西沟两个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项目已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廊厅、步道、民俗竞技场等旅游辅助设施,为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品位奠定基础。

显优势,植绿家乡产业兴

绿化荒山,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村庄焕发出蓬勃活力。

隆治乡地处民和县东南部,素来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我们这水土好,有的苹果树、梨树树龄已过百,红星苹果、软儿梨、桃子等省内闻名,也是我们的发展优势。”隆治乡乡长王燕对种植产业的信心,既基于历史积累,也来自当下村民的愿景。

白武家村党员霍延畅四年前流转了村里20多公顷荒山土地,“我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民和延昌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的水土条件适宜种植果树,起初我把8公顷多的地种上了杏子、黄桃、苹果,今年开始见效益,剩下的10多公顷地已经平整出来了,打算种上新品种。”

2022年,合作社开展了几次采摘活动,游客对果子的质量给予肯定,线上销售供不应求。有了前期的“实验”成果,霍延畅发展果树种植业充满信心,他还种植了籽瓜、南瓜等林下作物,并计划开展禽类养殖。“在家的村民多是老人,种果树的经验丰富,正是我需要的人才。”霍延畅告诉我们,他在外地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进村时见到这座荒山的第一想法就是用挣到的钱把它变绿,改善村子的人居环境和“颜值”。时至今日产业发展的成果令他惊喜,也让村子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

据王燕介绍,近年来,隆治乡以高效特色种植+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为载体,立足自然禀赋和地理优势,发挥果林经济引领作用,打造了软儿梨、苹果、葵花、油菜花等一系列特色种植品牌,建立起软儿梨果酒厂、水果冷藏库等一批增收增效项目。在提升群众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隆治果品、果花影响力,逐步形成了苹果园-梨花园-葵花园精品连片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众多客商前来旅游投资,带动村民多渠道就业创业。

端午过后,白武家村的果树上缀满果子,生机勃勃,霍延畅看着满山绿色振奋不已,他相信这绿水青山定会让他和乡亲们收获美好生活。

记者手记

从种一棵树到绿一座山,从护一片林到发展林业经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植绿护绿的奋斗从未停止。

这些年,记者每次到民和采访,行走于城镇乡村,映入眼帘的总是成片的林木,最直观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讲的最多的是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的故事。

很多与生态相关的产业建立并发展起来。除了禹王峡、隆治乡、古鄯林场,七里寺花海、马场垣牡丹园、下川口桃花园等,也是当地的知名景点。

作为青海省的“东大门”,如今的民和县一改往日“硅铁走廊”重污染的形象,通过植绿增绿不断提升生态“颜值”,变得更加清新美丽。凭借优质的水土,农家乐、果品采摘、研学体验等生态旅游产业也获得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民和县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国土绿化目标任务0.92万公顷,其中工程造林0.78万公顷、森林抚育0.13万公顷。以湟水河流域南北两山坡面、矿区矿坑复绿及乡镇山体为重点区域,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年完成植树造林729公顷,栽植苗木103.15万株,18.1万人次参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投身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民和县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断延伸,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