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隔近2000公里,海拔相差3000多米。12年来,天津市先后派出5批援青干部奔赴黄南州,在这片广袤而美丽的黄南大地上贡献了天津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一
2018年3月,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赵树明告别既将高考的孩子和病重的母亲,远赴黄南州对口支援,任黄南州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援青期满后,他主动报名、继续留任第四批援青,黄南州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刚到黄南,赵树明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跑四县、下乡镇、进村入户,脚上不知磨出多少个水泡……他用双脚丈量、调研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情况,对青南地区的艰苦环境有了深入了解。
针对群众关切的高原严寒农牧区公厕“脏、乱、差、偏少”的问题,赵树明带领黄南州建筑设计院团队,拓展研究业务板块,找准、做精帮扶重点。
他指导业务骨干谋划框架、开展基础调研,联合天津大学、天津规划院承担了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农牧区公共旱厕光伏供能与清洁设计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为同期发布实施的《青海省“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形成《农牧区公共旱厕规划建设技术规程》《农牧区公共旱厕建筑标准图集》准技术规程2项,协调参研单位出资40余万元建设示范工程2项,并于2020年6月通过验收。
赵树明的援青故事,是天津331名援青干部的缩影。
12年来,天津援青指挥部多次被津青两地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00余人次天津援青干部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二
盛夏时节,河南蒙旗草原碧野连天,牛羊漫步风景如画。在青海启龙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龙牧业”)的生产车间里,公司员工正忙着包装公司特色产品雪山咖啡,一袋袋充满蒙旗特色的咖啡被装进不同颜色的包装盒内,等待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公司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分为3大类14个品种,顾客都很认可,市场销路也不错。”谈起公司发展情况,负责人多杰仁青自豪地说。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天津援青团队提供的产业帮扶。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我省重要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62.1万公顷天然有机草场,年存栏牲畜79万头(只),好资源却卖不出好价钱。
“雪多牦牛是当地特色畜种,一头牦牛一天产奶约2.5千克,资源稀缺,但产品转化利用不足;酥油风味独特,但加工工艺原始,导致保质期很短……”天津援青团队多次考察,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弱势。
在天津援青指挥部统筹协调下,2021年,河南县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绿色有机畜牧产品研究院,将县域丰富的绿色有机畜牧产业资源禀赋和天津科技大学的人才优势、科研技术深度融合,先后攻克了牦牛奶酪制作中的脱脂、发酵等技术难题。启龙牧场陆续开发出了酸奶等6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成为河南县规模最大的一家乳制品厂。
如今,当地已逐步形成“有机资源+技术支撑院校+园区孵化+异地经济”的有机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三
曾经,在黄南同仁市黄乃亥乡,水的珍贵是外乡人难以想象的。
黄乃亥乡位于同仁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970米。海拔高、缺资金、少技术,再加上当地湿陷性黄土这一土质问题,导致有水也难存留。
了解到这一情况,天津援青团队通过前期调研和设计,决定投入援青资金730万元,实施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
为了给乡里找到更合适的水源,吃上放心水,天津援青干部和水利专家几乎爬遍了周围的大山。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海拔3800米处找到了优质的新水源,全乡8个自然村、644户、大小牲畜10876头(只)用上了洁净水。
黄乃亥乡“村村通”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德吉村易地搬迁系列惠民工程,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泽库县500吨应急储备粮仓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了当地应急储备粮储存仓库不足的窘境;麦秀镇多龙村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河南县供水厂增加了净水设备和净水池……
“十四五”以来,天津市累计投入援青资金超过13亿元,实施了121个项目,其中超过90%用于民生领域。一批关乎群众急难愁盼的项目落实落地,暖了民心,聚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