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法律专业毕业的仁青吉到海北州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从事农业工作。当时,由于单位人手紧缺,她被安排到油菜研究室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作为农业专业技术的门外汉,她还闹出不少笑话。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她在青海大学农学专业进行深造。毕业回到单位后,她认真向单位的前辈请教各类农业专业知识,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干农业不光要有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和知识,还得经常下地干农活,边搞科研边当农民。在试验地里播种、除草、喷药、扛麻袋、观察农作物的长势等都是常事。虽然农业科研工作又苦又累,但看着油菜从播种再到一点点地长大,再到收获,仁青吉的内心收获满满。她下决心,要在培育高产优质品种上多下功夫,改变当地种植业结构单一、粮油作物产量低的现状。
“育种是一项耗时长、出成果慢的工作,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8到10年的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仁青吉说。
她工作的重点是油菜育种。油菜的生长期处于炎热的夏季,高原的紫外线强、天气多变,但育种材料不会在同一天全都开花,每株都有自己的个性,需要育种工作人员按生长时期及时观察田间状况,泡在试验地认真观察记载,了解作物的特征和特性。仁青吉常常要顶着烈日暴晒和狂风暴雨及时走进田间,一次观察就得几个小时,特别是杂交组配时期恰逢在三伏天,对体力和精力都是一种考验。
由于经常不能按时吃饭,2015年她患上胃病,严重时会胃痉挛,但她依然扎在田间地头工作。
“做育种没有捷径,就得一步一步走下去,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育种过程中,除了要像农民种植一样做好日常管理,还要详细了解和掌握每一株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状况。从根、茎、叶到果实的大小、厚薄、形状、发育时间,一个植株一生要记录200多个性状,同时开展大量的相关实验,通过分子技术辅助育种。”仁青吉说。
随着育种经验的积累,仁青吉不断尝试创新育种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育种特色,育成了“北油”系列品种。她主持选育出的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青油21号(北油3号)”,适宜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种植。该品种品质优良,株高适宜、适合机械化作业,平均增产15%以上。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作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带头人和农业种植资源普查的成员,为夯实种业发展的种质资源基础,仁青吉完成了海北州4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及收集,各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0份,入青海省地方库(圃)保存86份。推广油菜、青稞良种繁殖面积累计达1万公顷,生产良种3100多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累计培训农民1.5万余人。
同时,作为科技特派员,她带动了10余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科研+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她的指导下,门源“盛农”专业合作社从2009年流转土地73.3公顷到现如今446.7公顷,已实现耕地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和青稞良种专业化生产,尤其2016年种植的青稞“北青9号”0.067公顷实打产量357公斤,创造了海北州以及我省高位山地青稞的高产记录,激发了周边群众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兴趣。
近年来,仁青吉积极推广“科研服务平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多项技术在农牧区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她选育的青稞、油菜新品种的示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7万公顷以上。其中,“青油21号(北油3号)”在我省累计示范种植面积达到2.7万公顷,占到青海白菜型油菜种植面积的45%左右,年可新增总产量732.1万公斤,新增纯效益3503.14万元。目前“青油21号”已成为我省油菜主推品种之一,实现了全省白菜型油菜品种40年来的历史性更新换代。其配套技术研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和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引领了我国白菜型油菜新品种选育及其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实现了白菜型油菜早熟与高产、高产与优质的同步改良。
22年来,仁青吉扎根高原农业生产一线,累计选育推广新品种8个,获省级科技成果14项,制定农业地方标准8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她先后荣获海北州农牧和科技局“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能手”“首届省科学成果奖创新驱动奖章”“青海省三八红旗手”“昆仑英才”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人才等荣誉称号。
(省科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