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够与业界精英一同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集合力量,共同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创造新的辉煌。”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贠红卫在2023钾盐钾肥大会上诚恳发出邀请。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生”的盐湖股份,在“变革”之路上,“开放”的决心越发坚定。
从初识开放,到决定开放,再到实践开放,盐湖人的“开放”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个生动缩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开放已成为共识,尤其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世界变平,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企业,都在全球经济体系内准确定位自我。哪怕是迈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地亦或一企也都争取在这个体系中寻求更多合作。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谈到改革开放时表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内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从一个封闭型的经济变成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开放不仅对中国重要,对世界也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开放。
反观,地处柴达木盆地最低洼最核心地带,有着我国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的头部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个相对封闭、艰苦卓绝的戈壁滩上,人们凭借顽强的意志,终结了共和国没有钾肥的历史,以一个企业支撑一个行业的长足发展。盐湖人用一甲子时光,完成从简陋作坊到企业集团的跨越,由低端粗放到高质量发展,由影响微末到做出重要贡献,由受制于人到撼动国际市场。公司实现了华丽转身,同时也更新了发展认知。
毋庸置疑,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矿区内赋存有钾、钠、镁、锂、硼、溴、碘、铷、铯、氯等多种战略稀有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发展成一个行业,而且还可与天然气化工、新型煤化工、氯碱化工、有色冶炼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但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盐湖资源深度开发必然面临巨大挑战,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独自拥有如此多的开发技术,更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实现盐湖资源全产业链的开发,其结果必然是诚邀“有志之士”共同实现珍贵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首次引进浙江海虹集团发泡剂项目,到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成为央企甚至国际企业竞相展示实力的平台,再到巴斯夫的天然气裂解、阿科玛的PVC、海德鲁的电解镁等世界知名企业技术的引入,再到有清华系背景的启迪清源携膜分离技术向企业伸出橄榄枝,还有通过反复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镁锂比卤水提锂技术,以及格尔木蓝科皓宇和兆吉新能源两家公司的倾情加入……盐湖人走出了“盆地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认识到发展可以是基于开放的多元选择,这既是对未来战略发展的理解,也是完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体系之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盐湖时特别指出的那样“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全国资源,要有全国一盘棋思想”,这表明盐湖不只是盐湖人的盐湖,是青海的盐湖,更是全国的盐湖。那么要实现盐湖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跳出盐湖看盐湖,做到“立足盐湖,不唯盐湖”,方能“做精盐湖,做强盐湖”。
无人机镜头下的盐湖股份所属企业青海蓝科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一块块整齐划一碧绿盐田包围着,280座吸附塔如同气势昂扬等待检阅的士兵方阵……对这里熟悉如身体发肤的孙永龙,既见证了公司在开放道路上的阔步前行,也在这里展开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
在他的记忆中,启迪清源很早就把目光锁定在盐湖提锂板块,“那时我们既自信又自负,认为最懂盐湖、最理解盐湖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对这里更有情感、更有情怀!哪怕启迪清源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我们也选择了婉拒……”孙永龙说起那个时候,脸庞上总是浮现着思考。直到启迪清源表示采用“BOT”模式——自己投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运营,蓝科锂业只需提供工艺接口即可。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陌生的方式,而且我们不用参与,也不用投资,更不用建设运营……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边界!”孙永龙和他的同事无一不这样看,对他们而言,启迪清源的模式简直是天方夜谭。
“事实证明,我们确实是井底之蛙!”孙永龙说,启迪清源将膜分离技术成功嫁接到吸附提锂工艺中,二者在磨合之后便取得了“1+1>2”的显著质效。盐湖吸附提锂技术与启迪清源膜分离技术发生了非常美妙的化学反应,两种不完美的技术在结合后竟然相得益彰,成了改变行业格局、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的典范,也完善了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经济梯级利用,使得蓝科锂业一跃成为卤水提锂行业内的“领头雁”。
原来,开放可以碰撞出如此完美的结果!在开放合作中初尝共赢甜头的蓝科锂业,立足新能源、新材料,开始致力于带动全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给自己定下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目标,将环境污染治理和“双碳”之下的产业结构转型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的重要任务。
蓝科锂业在提锂过程中,长年需消耗大量的热水冲洗出吸附塔中被吸附的锂离子,在当前能源管理越发严格的形势下,这无疑是制约企业产能释放的关键。相较已被限量的天然气,察尔汗无尽的太阳能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需求创造合作,于是,格尔木蓝科皓宇太阳能有限公司和格尔木兆吉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凭借在太阳能供热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蓝科锂业公司的首选,双方一拍即合。占地110万平方米的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太阳能供热工程,于2018年应运而生并高效运行至今。
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成功的绿色能源工程。全年供应热水总量约1500万吨,供热总量超过120万吉焦。与燃煤锅炉供热方案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约10万吨。“项目的实施,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环保、安全、可持续,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要求。”蓝科锂业公司总经理张成胜表示。项目实施和嵌入后,2019年蓝科锂业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标志着蓝科锂业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现代化管理、清洁生产等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成为绿色制造企业典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1年4月19日,盐湖股份公司举行“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揭牌仪式。在占地13余公顷的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通过与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4家科研院所合作,将有熔盐发电、稀有元素提取等12个项目入驻。不怕培养竞争对手?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中试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盛笑着说:“做大做优盐湖生态圈,合作伙伴多多益善!”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科技至上、人才至上,按照“中央研究院+发达地区分院+分(子)公司技术中心+盐湖资源开发中试基地”的布局,建立集散共存、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研发模式,与各类院校共同组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院士站等,开展近100多项课题研究。在科技发达地区合作设立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夯实了公司高端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中化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盐湖资源精细化勘探、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研究、盐湖资源利用技术攻关。这样的举措让盐湖股份成为各大院校、各大企业竞相角逐的平台,大家在高质量综合开发盐湖资源的总目标引领下,开启了主动互动、良性竞争的开放型创新研发体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产业“四地”建设如火如荼。察尔汗盐湖厂区厂房鳞次栉比,盐田绵延数百平方公里,5G+采盐船游弋于盐田间,俨然一幅蔚为壮观、充满活力的现代工业场景。
“立足盐湖钾肥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近两年我们实施了低品位钾资源可开发转化、采盐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钾肥板块技改项目23个,支撑企业钾肥产能突破500万吨。”贠红卫说。
2022年公司投入1.92亿元实施了86个科研项目,集中攻关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不仅如此,2022年1月,青海省编制印发了《科技引领和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2—2035年)》,方案中提出构建“1+N+10”的新型盐湖科技创新体系,其中,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由公司具体负责牵头实施组建。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工信厅及多家共建单位将秉承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优势互补、全力配合中心建设及运行,建成后将成为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聚集、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这无疑再次向外界表达了开放能够激发盐湖股份在创新速度上始终领先对手。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为的任正非也说过,华为唯一的武器是团结,唯一的战术是开放。反观自身,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从融入“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看,从补链延链强链出发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看,从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看,从新兴产业和两化融合推动公司多元转型和智慧发展看,公司目前加快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产业体系是正确且唯一的战略选择。
唯有如此,以创新开放顺应时代之变,方能应对公司向高质量、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能满足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方能实现安全生产全要素数字化管理,方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协同的资源开发格局,方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完成国际化转型,补齐国际化产业链的短板。
开放的背后是自信,自信的背后是成熟。历经65年风雨兼程、开拓创新,盐湖股份铸就的辉煌业绩世人有目共睹。对于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开放和自信的态度,将继续领航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出生态友好、产业优强、创新开放、员工幸福的新局面。盐湖股份必将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撰稿/吴光亚 魏彩兰 图/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