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上的一抹“红”。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文迦牧场已经成为当地的网红景区。本版图片由记者 张鹏 摄
聚焦空间融合,
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
“当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二分厂组装完毕后,就是从这里运往新疆罗布泊。”说这话的人叫张晓林,是地地道道的海晏人。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他,此刻仿佛是一名海晏旅游的推介官。“这都是我大学同学,趁着放假带他们来我的家乡看看。”
跟随着“张导游”的脚步一路向前,记者看到,上星站设计得非常简单,除了几条用于吊装的拱梁外,长长的站台上,看不到其他建筑。一列老式火车头停靠在此,还原着当年装载原子弹的场景。
“来这之前我们还去了爆轰试验场、二分厂和地下指挥中心……”其实,张晓林几人此次海晏之旅的路线跟大多数游客的想法不谋而合。
1995年5月,原子城完成使命,整体移交海北州地方政府。鉴于原子城丰富的军工文化遗产的留存,当地深入发掘和积极拓展丰富的军工文化,突出基地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功能,对原科技楼、图书馆、影剧院等11处代表性建筑,对爆轰试验厂、地下指挥中心、二分厂、上星站等一批文物价值较高的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充实和修缮。
在将旧厂房转化为新空间、开发形成文旅精品线路的同时,海晏县也不断开放人文景观空间,将博物馆、纪念馆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深受游客欢迎。
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让人在震撼与感动中久久无法平静。看着眼前的一个个数字,一幕幕影像,记者仿佛被带进那段早已逝去却又值得铭记的历史……
这座为记录原子城历史和纪念民族功勋人物、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而兴建的纪念场馆,最早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2020年,海北州启动原子城纪念馆全面改陈工作。2021年6月30日,改造升级后的原子城纪念馆恢复开放。
如今,纪念园区占地面积12.2公顷,陈设有596之路、缅怀厅、纪念碑等教育景观。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展陈面积为6015平方米,由前厅、“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等展厅组成,展出图片600余幅,陈列手摇计算机、原始文献资料等928件革命文物。
数据显示,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截至7月27日,原子城纪念馆今年开馆142天,接待观众144015人次,其中,省内观众63429人次,省外观众80586人次。旅游团队达到289批次,22272人次,占参观总人数的16%。
“出发前我就预约了,没想到一大早就这么多人。”
来自四川成都的苏吉荣常年从事旅游行业。这次由他组织的50名游客到达青海后,第一站就选择了海晏,而在海晏的第一站,就是原子城纪念馆。“早些年出来玩,喜欢看风景,但现在更倾向于选择这种兼具厚重历史和美丽风光的目的地。一边旅游,一边长长见识,感觉蛮有意义。”
聚焦产业融合,
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
“来之前做了不少攻略,所以对海晏县略有了解,这个纪念馆一开始就在行程之内。”正在原子城纪念馆参观的刁先生一家三口来自广州,记者看到他们时,几个人跟在讲解员身后,听得入神。
聊起到海晏旅游的原因,刁先生笑着说:“现在出来玩,会更多地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既是休闲,也是开拓眼界。”
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爱国教育……刁先生一家三口的行程不是特例。记者看到,在这座“红色小城”,旅途正在变成“行走的课堂”,而这也映射出,在主动融入全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过程中,按照“一城五业、全域生态”总体发展格局(“一城”即:全力塑造“中国原子城”红色经典,“五业”即高质量推进高原生态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研学业、光伏风能新工业、湟水流域现代种养业),海晏县正在积极培育红色文化研学业,助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这种背景下,海晏在建立红色研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后,去年年底,又成立了海晏县原子城红色研学实践服务中心,挂牌在县党史研究室,与县委党校合署办公,实行“两套班子,一套人马”。
“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县上组织干部职工去山西、山东、四川等省外先进单位开展考察学习,针对办学宗旨、办学模式、研学路线进行重点了解和深入交流,并围绕营地建设、师资力量、培训生源等相关需求跟多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双方产业优势和运营经验,深度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时代楷模尕布龙赤子精神内涵,实行名师资源、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基地、网络教育平台等开放共享。”海晏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宋吉福告诉记者。
6月3日,海晏县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正式开营,首批来自青海民族大学“青马工程”的160余名学员,围绕海晏“红色”“绿色”“特色”研学资源开启红色之旅,标志着海晏红色研学业从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的成功拓展,为打造国家级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营地主要面向省内外初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各级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学生会组织和社团组织的青年骨干、辅导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宋吉福说。
据了解,立足第一年启动打基础、第二年打磨定模式、第三年成型立品牌的“三步走”红色研学战略部署,海晏县将持续深化红色研学体系,一方面持续开发活动课程,另一方面规划研学旅行路线,以现有的红色场馆、教学体验点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批主题串联式研学线路,积极探索打造特色化系列品牌线路,承接各类研学实践、主题培训、大型赛事、夏令营等活动。
聚焦服务融合,
打造文旅融合新底色
“烧水、做饭、放牧……主要是想体验一下牧区生活。”到海晏县旅游,不少游客会选择去西海镇附近的达玉部落看看。这家成立于2012年8月的公司,是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影响和带动下创建发展起来,并致力于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家民营企业。
“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依托环湖特色资源,将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版块融合为旅游全产业链的综合平台。挖掘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成了达玉驿站、民俗馆、体验区、洛桑演艺中心等景点,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景区主任李宝琦笑着说。
让文化活起来!
除了推出剧目达玉部落《不见新郎的婚礼》,景区打造的藏王宴等藏餐系列、“一路骑行、一路旅行、一路修行”自行车旅游系列等特色品牌业受到广大游客青睐,特别是连续多年举办的“达玉草原音乐节”,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对宣传海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在达玉部落就业的当地牧民也在增加,旅游业的发展让周边不少牧民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
跟达玉部落一样,作为原子城景区的“辐射点”,深受游客喜爱的文迦牧场,也在推动当地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景区内建设有星空秘境酒店、文迦工匠文创中心、游牧文化体验中心、原生态牧场等一系列游览及体验性设施。
“2020年,我们开始打造西海温泉景区,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运营。”景区副总经理次成告诉记者,作为文迦牧场合作打造的新景区,这里主要针对高端客户群体。19间客房,目前都是在线上进行预约。
内容的完善,是理念的转变。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海晏建设为高原文化旅游名城,在海晏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才旦多杰看来,海晏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让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内容更具吸引力,也能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距离县城30公里的金沙湾,像一位美人横卧青海湖畔。沙岛湖、月亮湖、太阳湖……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点又特色鲜明;
海拔4024米的同宝山,地理位置优越,可在一个点位南观青海湖、北瞰原子城、东顾金沙湾、西望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畔的空军地空导弹十二营旧址,是当地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资源,也是开展国防教育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的特色内容。
“同宝山、金沙湾和十二营是环湖北岸自然类型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融合度高的旅游资源,是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重要产品支撑。”
海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艳萍告诉记者,下一步,海晏县将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按照环湖旅游产品要素保障,整合环湖北岸现有产品资源,做好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环湖北岸文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助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最终实现保护有创新、地方有产业、乡村能振兴,百姓能富裕的“多赢”目标,切切实实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海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