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329公顷,西宁湿地“茁壮成长”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15     作者:张弘靓

马海龙 摄

黄南新闻网讯    西宁虽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差、植被种类少,但却因天空湛蓝、山青水绿、空气质量优等亮眼的生态环境要素,让西宁频频“出圈”……

扮靓生态底色,同样离不开湿地的功劳。

作为省市着力打造的生态景观,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湟水河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的助力剂,更是西宁的一处绝美景观,水清澈、湖无边、芦摇曳、鸟飞翔……充满诗画情意。

现如今,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508.7公顷,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

城市里的湿地茁壮成长,不仅体现了西宁积极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长期实践,更反映出了“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题中之义。

因湟水河而生四季皆是景

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春季碧草连天,夏季水天一色,秋季鸟声阵阵,冬季芦花曼舞,四季皆景、景景不同,宛如镶嵌在城市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

沿着湟水河道,一处处湿地景观把湟水河装扮成了一条绿色廊道。无论从湟水桥上向东张望,还是从民和桥上向西凝视,一处处湿地景观造就出西宁人最普惠的生态幸福。

水涵养着湿地,而湿地净化水质,两者相辅相成。

近年来,西宁市充分发挥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湿地保护和功能恢复为手段,强化湿地分级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监测体系,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序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高湿地公园科学管理水平,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

湿地公园15项生态服务价值从2020年的6.18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6.45亿元。已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一张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这幅美好的生态和谐画卷或许在多年前还只是期盼,但就在今天,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脑海中的愿景终于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湿地“朋友圈”逐渐扩大

在宁湖湿地片区,沿岸植被茂密,湖水碧波荡漾,一对凤头鸊鷉带着幼雏在水中觅食,一家人悠然自得。市民在岸边散步休闲,呈现河与城、山与水、人与湿地的和谐画面。

调查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分布的野生种子植物有40科113属146种;野生脊椎动物187种,特别是鸟类多达152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省级保护动物有12种。

湿地公园已成为候鸟迁徙地和栖息地,大白鹭、斑头雁、鸬鹚、棕头鸥等鸟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鸳鸯、罗纹鸭、普通翠鸟、蓝翡翠等“异乡来客”,也在其中安家落户。

鸟类的增加,表面看是西宁持之以恒在湿地建设、保护、修复的结果,往深里看,更在于西宁多年的管理制度、保护举措发挥了作用。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向记者介绍,西宁市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起组织有效、协调有序、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湿地资源管理体系,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

保护湿地是一场“立体战”

为进一步加强西宁湟水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增强该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能力,西宁市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于2022年实施了西宁市湟水湿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

据悉,项目的实施对发挥湿地公园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影响,能全面维护和提升湿地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保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鸟类生境岛建设、生态浮岛建设、栖息地质量提升、湿地环境整治等部分建设内容。

在这场保护湿地的“立体战”中,西宁步履坚实——

今年以来,启动编制《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不断健全湿地资源保护制度体系;采取各项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措施,构建湿地智慧监测系统;持续推进“湟水湿地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项目逐步向区县区域延伸……

一处处湿地分布,休闲绿道串联起生态公园、街头游园,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独特特色,每位到访的市民游客,都深深享受着这里如诗如画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