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是我们党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深刻阐明了思想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二者双向赋能、相互成就,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推进“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什么外国人恩赐给我们的,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创造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同时,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基于此,“中国特色”更加彰显,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然之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实践观、天下观、历史观、社会观、道德观、辩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契合,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与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选择相契合,要守主义和精神之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和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逻辑和方向目标相契合,要创方式和活力之新。文化创新和文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坚固基石,“第二个结合”必将以文化创新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为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彼此契合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彼此契合解决了“能不能结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宇宙观上,二者都具有无神论的共同特征,反对采取超人间的力量去改造社会,主张重视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在天下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协和万邦”和“天下为公”,主张建立理想的天下秩序;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人平等,追求人类解放。在社会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和而不同”和“天下大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二者都主张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上的“革故鼎新”,都超越现实阶段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在道德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另一方面也主张通过“为善去恶”和“修齐治平”完善人性、健全人格;马克思主义主张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二者的高度契合性,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
相互成就是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实然结果。相互成就解决了“结合之后效果如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发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厚植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结果的文化土壤。由此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贯通和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永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凝聚起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