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做好“特色”文章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29     作者:秦 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只有不断发展产业才能为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还是要把产业振兴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地处高原,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发展乡村产业,制约因素有很多,需要改善的条件也有很多,不过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有的农牧业资源也为我省发展乡村产业提供了潜力空间。随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高原现代种业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还需要结合青海实际,充分依托自身的条件和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要依托农牧业特色资源找准发展方向。环境无好坏,但需要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经济。河湟谷地有些地方是砂质土、自然隔离条件好,生产种薯不仅成本低,质量还好,就是一条发展的好出路;有些地方薯类产量低,冷凉蔬菜品质好,于是蔬菜规模化种植就发展起来了,还打开了供港销路。黄河源头不仅环境无污染,还有野血牦牛优良种质,生产的牦牛肉颇受外地人欢迎。找准优势是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同质性问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科学合理优化“一村一品”“一社一特”产业布局,才能发展起来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要着眼于消费端,打造供应链。从农田牧场到餐桌,打通产销两端,才能真正营收。目前我省农牧业供应链存在有特色无规模无品牌、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农牧民的好东西要么销售渠道不畅、要么卖不出好价钱。没有加工的农业永远是产品农业、弱势农业,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更好适应市场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摆脱停留在初级加工、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的状态。解决“谷贱伤农”的痛点问题就要打通商流物流,突破农村电商物流许多空白点问题,疏通供应链的“最后一公里”堵点,对接市场渠道。

发展特色产业,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补齐小农户小规模经营短板,推进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向中高端跃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答题。青海在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集群、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还需进一步提升和转型,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牧民参与度高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聚集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推进各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特色产业,政策扶持很重要。我省制定“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生态牧场、农业产业园,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强化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用好对口援青政策,创新多元融资模式等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部署。要把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措施执行到位、落实到位,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解决掣肘产业发展、制约乡村振兴的难题,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是竞争力,围绕“土特产”下功夫,建设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就能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青字号”产品必能有力推动青海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