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西宁组织工作综述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3-09-12     作者:宁组

黄南新闻网讯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新时代10年,是全市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突破性进展的10年,也是全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10年。

这10年,令人倍感振奋和永远铭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特别是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希望,给全市党员干部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这10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奋斗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引才育才、强基固本各项工作,组织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强化政治引领

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更加鲜明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融入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全过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谋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每一次都是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

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深入人心,才能转化为巨大的实践力量。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第一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度。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举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轮训班,高质量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和专题研讨班,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雁阵领航”等行动,累计举办各类主题班次903期,开展集中学习3.5万场次,专题研讨7800余次,培训干部77690人次,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持续提升,政治觉悟有效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制定《西宁市党员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打造7个市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择优确定100家市级“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率先建立全省首家西宁市社区干部学院,实施党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和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工程,组建“党课讲师团”和“专家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送党课、送服务”活动7008场次,累计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78.93万人次。创办“夏都好声音”广播栏目、开发推广“信仰的力量”党员教育手机APP等全媒体平台,日均活跃量达6万余人、参与答题4万余人,有效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树立鲜明导向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过硬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近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积极适应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干部要干、思路要清,统筹抓好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选育管用工作,最大程度激发干部想干、敢干、会干的精气神,切实推动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观念意识的转变和提升。

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三签字”推荐、组织部门调研了解、深入一线跟踪识别等干部常态化考察识别机制,制定推行干部考察家访制,实行干部政治表现纪实管理,进一步提升干部考察工作精准度。常态化开展“敢担当、善作为”“走在前、作表率”干部调研,深入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和市管国有企业开展调研,动态储备优秀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每年从基层一线提拔干部占全市提任总数的比例均在75%以上,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激发,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结合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把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各级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先后选派105名干部参与中央“三部委”挂职和东西部协作南京挂职,选派362名干部参与市内双向挂职,有效拓宽了干部的成长成才路径。

严格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扎实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建立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名单,实行纪实盘点和跟踪回访,以见事见人见思想见作风的方法,紧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封闭保守、拈轻怕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躺平”思想和突出问题,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印发以来,对81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县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下”的调整。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事关党的事业薪火传承、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若干措施》,严格落实选拔使用年轻干部占比不低于总数1/5的要求,建立年轻干部定期研判机制,实行年轻干部选拔使用预警提醒,强化墩苗历练,选派217名年轻干部到上级对口单位进行体悟实训,让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当重任。10年来,公开招录公务员(选调生)3632名,组织197名选调生到村任职,与10年前相比,干部队伍整体更加年轻、结构更加合理、活力更加充沛。

公务员管理体制调整以来,坚持把公务员工作放到干部工作全局中谋划,全面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在公务员绩效管理与平时考核深度融合的“指挥棒”下,涌现出1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1名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常态化派员列席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单位党委(党组)会议,建立受处分期干部工作台账,开通“随手拍”“码上举报”手机举报平台,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构建分层分类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依事考绩”和季度考核制度,组织开展晋位争先行动,大力推进考核信息化建设,考核“指挥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充分发挥容错纠错、澄清保护等激励作用。开展基层一线干部疗休养工作,提高干部健康体检标准,持续关爱干部身心健康。

坚持大抓基层

基层组织体系更加严密

基层党组织从2012年的3777个提高至4957个,党员人数从8.3万余名增加至12.5万余名,“支部建在小区上”覆盖城市小区达97.01%,178个社区实现“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全覆盖,一组组数据的变化、一份份优异的答卷,凝聚着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认真落实“六个一”工作要求,召开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和夯实农村、社区基层基础专题会,扎实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认真开展“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部署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创新推行“话看评”工作机制,建立各级党组织书记年度抓党建责任清单,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现整顿转化。组织实施“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1+4+N党群服务矩阵”等省市重点党建项目,解决了一批基层党建工作难题。

按照“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的思路,在农村,组织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十个一批”工程,指导县区创建133个乡村党建示范点,10个示范带,3个示范区。在城市,创新建立“夏都城市党建联盟”,推行“四方联动”“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机制,2.4万余名在职党员“进网入格”开展“菜单式”服务。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实施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为民服务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制定《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开展“国有企业晋位提升”行动,统筹提升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开展“基层党建规范年”“十百千万”活动和党员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百日提升”行动,334个区级及以下党群服务中心(站点)投入使用,改造升级140个“危旧狭小”综合服务中心。202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先后将13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岗位管理。出台《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措施》,建立社区工作人员4岗17级报酬体系和村“两委”成员“基本报酬+4项补贴”的年度报酬体系,按照每年每个社区和城中村20万元、其余村5万元的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强村”工程,整合资金8.1亿余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917个村年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制定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和质量“双调控”计划,推行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发展党员全程纪实、责任追究和预警机制,扎实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稳妥审慎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制定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调研视察、提议提案等9项制度,开展困难党员关爱补助、“金秋助学”“寒冬送暖”等办实事项目,推动党内关爱经常化。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起强大力量。面对百年不遇疫情大考和突发山洪灾害,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推行“三队三组”、红色物业“三三制”等有益做法,成立727个值守小分队、802个劝导小分队、774个守点小分队,组建1161个楼院管控组、130个核酸检测保障组、130个党员民生服务组,收集解决群众问题诉求。围绕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划拨党费604.5万元,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大通县“8·18”山洪灾害发生后,组织动员45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抢险救灾,涌现出了贺洪福等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凝聚起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聚焦延伸党组织触角,成立互联网、道路运输、市场监督管理等15个行业党委和76个乡镇街道两新组织综合党委,新建两新党组织520个,党组织从10年前的540家增加到1060家。深入实施新兴领域党建破题增效行动,开展“评星晋级”和创建五星级党组织工作,命名五星级党组织65家,建立“党建引领快递进村”服务站点1155个,指导成立全省首个新业态党建联盟、全省首个外卖行业党组织、全省首个红色物业党校,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深入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建立“西宁智慧党建”信息系统,打造“五个智慧”党建云台,全覆盖为全市12.5万余名党员发放“二维码电子党员证”,研发“三会一课”全程纪实管理、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等11个业务系统,党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标准建成市级党建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党群活动接待厅、红色服务悦享区、智慧党建体验区、党史学习馆、党建展示馆和组织生活馆,采取体感触控、智能投影、全息投影等多媒体互动方式,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供沉浸式体验、现场式教学,搭建了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实体支撑和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

深化聚才汇智

人才支撑发展更加有力

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6.97万人,全市累计入选“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94人、4个团队,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方阵,西宁地区科研机构占全省的90%,市委组织部、市第一人民医院荣获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称号。在“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中,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向西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做好“引育用留”工作,人才政策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市委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先后制定出台《西宁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加快打造全省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种好梧桐树,方能吸引金凤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实施“西宁市四区双创孵化‘人才摇篮’”省级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先后评选命名26家“西宁市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工作室”带动培养本土优秀人才。“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设立每三年总规模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重点实施“夏都菁英”行动计划,先后有235名创新创业人才、5个团队入选,市财政安排专项支持资金,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来宁创新创业。组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等5大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筑巢方能引凤。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创新实施“南京百名专家百名博士百名企业家进西宁行动”,开展“国企经营管理人才进西宁”“医疗专家进西宁”“农文旅专家进西宁”等活动。借助“博士服务团”、援青干部、“京青专家服务团”等项目和载体,邀请各类专家来宁开展短期人才帮扶,实施“共享人才行动”,先后接收“博士服务团”成员27名、援青干部16名、“京青专家服务团”成员45名,接收东西部扶贫协作南京挂职干部、医疗专家、国企人才“三支”人员270余名,东西部协作结出丰硕成果,打造了招才引智的“宁宁模式”。

留不留得住,关键看服务。分层分类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设立西宁市人才服务中心,组织援宁干部及高层次人才开展国情研修、健康体检,安排高层次人才举办异地疗休养活动,爱才重才氛围更加浓厚。在西宁市政府北京联络处成立市驻京人才工作联络站、援青干部人才联络站,拓展引才渠道。举办“西宁人才周”活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突出政治品格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更加坚实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市组织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重大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加强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广大组工干部保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热情与干劲,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追求,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事,展现了组织部门优良作风和组工干部良好形象。部机关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三基建设先进集体等中央省级荣誉16项。

始终强化政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部务会“第一议题”制度,健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全面推行“红橙黄”督办预警,落实“11710”台账管理,持续开展“组工业务大讲堂”“科室长讲业务”“文过我手无差错、事经我办请放心”活动,推行文稿“双责三审四把关”工作模式,实行半月工作调度机制,从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狠抓信息宣传和调查研究工作,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始终居全省前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落实省市委对组织工作的具体要求,10年来设置500余个课题,部务会成员领题带头调研,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清单,提出转化调研成果270余条。开展作风能力培训专项工作,印发《关于开展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组织工作走在前作表率工作方案》,全力做好组织系统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以优良作风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身边的榜样最能打动人。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追授朱治国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的决定》精神和落实省委组织部部务会专题会议要求,在全市组织系统开展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召开“学习榜样精神,弘扬高尚品格,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交流研讨会,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着力营造学榜样、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历史浪潮奔涌向前,奋斗之歌永不停歇。新时代新征程,全市组织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委全会部署,抢抓机遇,实干为要,推动新时代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