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把握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求是实现青海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关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对文旅体验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因此,我们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为导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美青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青海旅游。目前大部分旅游者在青海省内的首选旅游路线就是环青海湖旅游线,这条旅游路线集中了青海湖、茶卡盐湖、黑马河以及日月山等热门景区,大柴旦翡翠湖、水上雅丹等新开发的景区也受到游客的追捧。从青海省统计局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分析可发现,近十多年来青海的旅游者人数在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旅游者不仅被青藏高原的“大美”自然景观所吸引,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当地的生活方式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虽然整体旅游发展态势较好,但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旅游旺季由于游客大量激增,导致出现七八月份住宿紧张、出行停车不方便等问题,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热点景区人满为患,冷点景区游客极少,影响部分景点的收入和发展;文旅产品的重复性、同质化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特色和个性不突出;文旅产品和基础设施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没有形成良好的供需匹配。文化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要注重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是提升旅游品质、满足游客需求进而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一,充分挖掘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是青海省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尽管各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总体质量不高,文旅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地方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应坚持特色化发展理念,梳理与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基于青海各地实际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审美、体验、教育等方面的价值,通过价值挖掘赋予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青海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
第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结构。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寻求难忘的体验,寻找生活的意义,越来越成为大众旅游的价值追求。目前的文旅产品还是主要面向大众观光游客,文化旅游产品没有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游客要美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自驾、房车、冰雪、避暑、避寒、夜间、康养、研学、度假、体育、美食、看展、音乐节、演唱会等大众旅游需求已经从概念导入期走向市场实践期。在了解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将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与合适的市场匹配起来是关键。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对不同地方、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进行深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游客新需求,开发适应各类细分市场需求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促进文旅产品迭代创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根据文旅产品供给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游客互动、沉浸式体验需求的现实问题,要注重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从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转变,改善供给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自然体验、红色旅游、科普研学、康养体育、避暑冰雪等新产品,推出高质量精品旅游路线。抓好文旅品牌体系创建,根据青海本土的资源特色,以原真性为卖点,借助地方的自然、建筑、民俗、艺术等,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旅游地居民等共同塑造出一种“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体现青海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鲜活性、多样性,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将青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世代形成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通过现场展示、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文创产品等进行弘扬与传播。通过文旅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确保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优势,促进青海文旅产业链提质升级。
第四,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上集中发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旅融合的切入点,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业态,创新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实现文旅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双赢。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促进文化、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加强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融合业态产品。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