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以工哺农 村企共赢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访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王 臻

今年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把坚决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盯三个关键目标任务,全力推动整改工作见实效、有成效,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海西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谈谈面对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这份政治“答卷”,德令哈市在深入查摆问题,扎实开展整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眭晓波:德令哈市紧盯国家评估和省级考核反馈问题,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书一单一承诺”工作要求,建立问题排查、整改、销号、评估闭环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整改工作见实效、有成效。一是以完善机制为切入点,推动“整改”具体化。构建“1364”问题整改工作体系,实行领导包联、暗访抽查等4项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函告、督查、暗访等手段推动问题整改取得实效。目前,涉及我市的14条国家、省州反馈问题和13条市级自查问题均已全部完成整改;二是以群众增收为突破点,推动“收入”具体化。强化收入监测帮扶动态管理,实行三级包联制度,落实“一户一策”,对有收入下降风险的群众及时干预帮扶。深化“双增”提质扩面增效行动,完善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实行利益联结,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三是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推动“管理”具体化。重点打造乡村旅游、藏羊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村集体产业;四是以干部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作风”具体化。严格落实“四查三签两通报”工作机制,扎实摸排42个联点帮扶村帮扶落实情况,全面完成66名驻村干部轮换工作;五是以监督检查为提升点,推动“督导”具体化。制定印发反馈问题整改监督检查方案,成立监督检查组,以监督倒逼责任落实。

记者:整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经验?

眭晓波:德令哈市坚持把增加农牧民和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探索“以工哺农、村企联建”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平台、有效切入、项目引领、市乡推介”等形式,进一步鼓起农牧民“钱袋子”,增厚村集体“家底子”,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一是探索劳动力转移新路径。结合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需求,协调承接企业“边角项目”,通过“企业+党支部+合作社+群众”模式,增加工资性收入。上半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7.4%。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20303元,增幅13.6%;二是村企联动,拓宽合作共赢新模式。依托各村资源基础,组织发展粮油、生猪、劳保工服等村集体产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园区企业输送优质农产品,实现群众就业、企业受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三赢”局面。上半年,全市收入20万元到50万元的有13个村,占30.95%。收入50万元到100万元的有4个村,占9.5%;三是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发展新格局。依托“未来乡村、未来牧区”建设,结合各村资源禀赋,打造了一批集观光、休闲、采摘、文旅为一体的四季生态田园综合体、民族风情体验区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得到了园区企业、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

记者:请您谈谈下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和打算。

眭晓波: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德令哈的产业基础优势,持续作足工业强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结合互促文章,依托正在建设的南玻零碳晶硅产业园、中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赣锋锂业7000吨金属锂等产业项目,大力开发储备转移就业岗位,提高农牧民务工技能,发动引导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务工就业,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同时,积极引导村集体产业供给与工业企业需求有效衔接,通过订单化农产品的销售、个性化三产服务的供给,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走出一条有德令哈特色的以工哺农、村企共赢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