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洋芋地里话丰年——“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⑰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19     作者:牛玉娇 文/图

洋芋长势好,村民喜开颜。

9月13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侯家庄村,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着今年新收的麦子,村民有的忙着收油菜籽,有的忙着收蚕豆,和美乡村处处一派秋收农忙景象。

此时,村党支部书记裴延成迫不及待地走向村委会后面的洋芋地,察看洋芋长势,他说今年是试种“青薯9号”的第一年,也是村上发展“订单种植”的第一年。

一铁锨下去,圆滚滚的五六个大块头洋芋破土而出,这让种了一辈子洋芋的裴延成惊喜不已:“这么多,这么大!以前种的洋芋大的大,小的小,也没有这么多,早就听说‘青薯9号’产量高,真的哎……”

裴延成眼前是成片翠绿的洋芋地,全是今年新种的,合计下来有13.3公顷,看完洋芋,裴延成走出巷道,碰到村民,逢人就比划着说:“洋芋长得好啊,这么大哩。”他说,洋芋长得好是全体村民的期盼。

侯家庄村村子小,耕地不多,地理位置又靠不上养殖业,只能想办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两年前开始,村里的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为村上争取了屋顶光伏,两年下来,村里的电不仅能自给自足了,剩余的还能并入电网产生收益,两年时间达10万元。

可是,“没有特色产业”一直是村上最大的难点。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要振兴党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

去年开始,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运作下,村上将“订单种植”列为“头等大事”,今年在征求了全体村民的意见后,不仅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还找来了张得存当合作社法人,让这个致富带头人统一种、统一收、统一经营、统一管理。

张得存和驻村工作队成员一起跑前跑后,根据侯家庄村气候条件特征,最终成功与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洋芋种植收购合同,村民们通过流转土地入股、自种两种方式参与其中。

张得存说:“合作社不光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收购时不论大小,一律按市场价收购,以土地入股的村民每0.066公顷地有200元保底收益和年底分红收益,自种的村民也有市场价收购的兜底保障,等于给村民们上了道‘双保险’。”

如今,68户村民高高兴兴签下了土地入股协议书,而家里有劳动力的很多村民通过自种形式参与种植,宋海军就是其中之一。

宋海军种了1.266公顷洋芋,是村里自种面积最大的农户,说起今年的收成,他高兴地说:“以前洋芋按个头大小收购,大的1公斤1元左右,小的0.6元左右,这次合作社提供的洋芋种子产量高,加上今年价格也好,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开展“订单种植”,不仅能增产,更重要的是村民和村集体经济能同增收。

今年种植期间,60多岁的村民丁连梅参与切洋芋、拔草,每天100元工资,半个月下来挣了1700元。她说:“我家里的地也入股到了合作社,就等着秋收时分红,儿子儿媳妇安心在外面打工挣钱,我在家不仅能带孙子,还能在家门口挣到钱,从来没想过有这样的好事。”

种植、锄草、浇水、秋收、农用机械操控,一年下来仅洋芋种植就能使30余人务工,让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张得存说:“现在全村村民几乎都参与了‘订单种植’,今年全村的洋芋产量预计有50万公斤,收益达60万元左右,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信心十足,今年还储备了10公顷地,明年要扩大规模,到时候侯家庄村村集体产业规模化了,村民们的钱袋子也会越来越鼓。”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