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河岸带。
湟水河,被誉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它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自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巴哈图山出发,在湟水谷地蜿蜒流淌。所经之处两岸山峦青翠、树木葱茏,流域内河湖水清岸绿,山间谷地景色宜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海北州海晏县东大门处的湟水河下巴台段,实地采访海晏县实施的湟水河干流河岸带保护与修复工程。
沿着道路一侧的木栈道向河谷走去,只见河岸两侧丰茂的绿植已初现秋色,河滩上绿草萋萋,草丛深处不时飞起一只只水鸟,为湟水河平添几分生机与活力。如此美景,很难让人想象这里的河岸带曾处于“亚健康”状态。
“两岸的山体地形破碎、断裂、沟壑纵横,坡坎崖区域无植被覆盖,径流直冲,有垮塌的安全隐患;河中水质虽然较好,但由于驳岸被水流冲空,导致河床位移变宽和水土流失;岸边林地呈点状分布,草原斑秃面积加大,湿地分布不成体系,都无法发挥生态作用。”海晏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唐玉峰介绍说。
面对境内湟水河水质不稳定,河岸带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海晏县于2022年5月起启动湟水河干流河岸带保护与修复工程,对湟水河干流区域东大滩水库南端浅滩40671平方米、南部河滩13120平方米湿地生态修复以及7千米干流河岸缓冲带进行修复。
项目施工设计负责人王锐告诉记者,在进行生态修复前期规划设计时,就考虑采用“轻干预、浅介入”这一“微创”修复理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行修复,避免在施工时造成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以水为例,我们利用清理的孤石做抛石驳岸,将其布置在被冲刷严重的岸侧,阻挡水流冲刷;并且在河道狭窄处设置抛石溢流堰,阻挡水流直冲,适当抬高水位形成上游水面,降低流速,使水流中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王锐说。
在开展河岸缓冲带修复工程时,施工人员面对河岸带植被覆盖度低、部分河段岸坡裸露、面源污染等问题,通过修复原有岸坡、建设植被缓冲带等措施,完善了森林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截留和过滤污染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改善了水质。
此外,针对项目区内林地及湿地植被退化等问题,也选择了乡土树种草种,或从现状群落中选择优势树种草种进行栽植,将原本破碎的林地草地斑块连接起来,形成更壮大更稳固的植物群落,发挥水土保持,降碳制氧的功效,同时也为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自然栖息地。
记者在河岸一侧林地内见到了管护员安有义,他正在捡拾枯枝和垃圾。“以前这里是荒滩,修复后变成了公园,山清水秀,景色很美。因为紧邻东大门‘中国原子城’地标,也有很多游客来游玩。”安有义说。
“项目今年5月完成了施工,整个实施过程,没有用到一个立方米的混凝土,没有外运一车土石方,没有用到一株外来植物,没有侵占一平方米耕地,而且修复效果非常明显,修复成本降低。这是近几年海晏实施最大的一个修复工程,我们要将此作为示范和标杆工程,在开展其他工程时按照这个理念和模板进行修复。”唐玉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