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青海是我国黄河流域文明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加强青海文化传承发展,积极主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青海文化当代华章,是新时代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必须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青海实际,强化改革创新,推动青海文化建设提质提速,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一、加强挖掘梳理,厘清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青海文化传承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理清青海的文化资源,找准青海文化的“根”之所在。
要挖掘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青海孕育了昆仑文化、河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要深入挖掘好蕴含在青海大地上丰富繁荣的历史文化,将神秘神奇的昆仑故事、精致厚重的柳湾彩陶、恢弘大气的热水墓群、气势磅礴的喇家遗址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串联起来,持续丰富河湟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让文化成为世界各地了解青海、爱上青海的重要元素。
要挖掘好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青海有催人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这些炽热、铁血、忠勇、浓厚的爱国之情、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了青海文化中闪闪发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传承好青海的红色文化,加强“221”基地旧址等革命文化传承地保护利用,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做好革命文化的挖掘宣传阐释,让红色基因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里。
要挖掘好和谐秀美的生态文化。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立足青海省情定位,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为青海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加强民族习俗、文化中生态保护元素的挖掘阐释,组织开展生态保护文明实践活动,厚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培育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要挖掘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青海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青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绚烂民族文化。要持续加大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力度,打造各民族非遗文化亮点,实施“非遗传承人”工程,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具有“多元性”的文化强省建设。
二、强化传承发展,赓续文化“血脉”
青海文化资源丰厚、文化特色鲜明,要充分传承保护利用好这些优秀文化,加快推进青海文化强省建设,擦亮中华文化青海“名片”,在懂文化、爱文化、强文化中提升青海文化软实力,在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中展现青海各族群众的文化担当。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做好青海各民族古籍收集、整理,考古发掘、研究,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等各项工作,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持续做好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尔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要做好青海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传承发展好青绣、拉面、藏毯等工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非遗特色村镇建设,推出一批“青”字品牌非遗产品。要拓展深化博物馆云观展、云导览、云课堂,开展线上线下展览活动,推动文物“活起来”。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要把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扶持引导、政策保障、评价激励等机制,创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要聚焦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元素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规划和引导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创作,加强新时代舞台艺术、现实题材文学精品、特色主题出版的创作生产,提升文艺作品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要立足青海发展实际,围绕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实际,推出一批现实题材的文学艺术精品创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要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品牌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更好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广电”“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加强精神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等产业,创作生产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艺作品。
三、做好宣介推广,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品牌是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突出代表性并被大众广泛认同的文化标识。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打造文化名片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创新思维方式,做强机制,做大主体,做新话语,做活渠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提升青海形象,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拓展传播渠道。要健全完善主题策划、会商协作、媒体联络等工作制度,着力构建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队伍共育的大宣传工作格局。要统筹省内外网络媒体资源,发挥知名商业网站作用,用好政府部门、海外华文媒体等网站,构建多渠道传播的网络宣传格局。要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深入开展中华文明青海探源等工程,让“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号更加响亮。
提升传播能力。要加强策划设置,实施国际传播创新工程、对外话语创新工程,健全和完善中外媒体来青采访报道、海外媒体供稿等机制,把青海故事讲生动、讲鲜活。要深化人文交流活动,借助经贸活动、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邀请外国驻华政要、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等来青参访,身临其境感受青海文化、青海魅力、青海韵味,助推交流交往向人脉文脉延伸。要充分借鉴北京、南京、陕西、重庆等文化大省经验,积极融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建设大局,让青海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展现绚丽光彩。
打造文化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在深化“澜湄”“湟鱼洄游”等品牌建设基础上,深挖青海文化内涵,积极打造“青海湖”“澜湄”“青绣”“青海拉面”等文化品牌,创新推出文化出访交流、青海湖音乐节、澜湄万里行溯源探寻活动等特色文化宣介活动,充分利用好“青洽会”“环湖赛”等大型活动,集中打造一批叫得响、走得出、传得开的文化品牌,努力推动青海文化走出去,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要争取国家重大文化交流项目,做好“大美青海”品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好青海发展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