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巴音河。
天还未亮,58岁的冯涛已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巡查水渠的路上了。
虽是初秋,但早晚的德令哈天气还是有些冻人,他拿起手中的工具,首先到灌区的斗门检查水闸和分水渠的情况。
冯涛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灌区管理站站长,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工作的地方。
灌区管理站在巴音河畔,一座带有两个卧室的屋子和办公室是冯涛和2名站员的住所。这天,分水闸的情况比较稳定,冯涛便骑着小电瓶,踏上了长约50公里的主干渠巡护路,查看渠道水泥板是否损坏、拾捡渠道垃圾……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只为附近12个行政村的农田灌溉得到保证。
9月7日下午,记者在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管理站,见到了和站员们刚巡查完渠道的冯涛。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在德令哈,一条碧波清澈的湖水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发源于祁连山脉,最终汇入尾闾湖泊——托素湖,全长326公里,这便是冯涛和站员们日夜守护的巴音河。
和水打交道28年的站员严进刚也很了解巴音河的脾性。“汛期时,我们就把水位调低点,到用水高峰期,再调高一些。”原来,市民们经常看到巴音河河水时浅时深,便是他们在控制。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保巴音河生态基流常年保持在10%立方米/每秒;二是确保防汛防洪和灌溉用水的平稳供应。对于管理站来说,生态和节水永远是第一位的。
“当年别说节水,连水都很难供应。”德令哈地处青藏高原西部,是典型的大陆性荒漠半荒漠气候,水资源匮乏。自2007年起,海西州州市两级政府实施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不仅实行了两岸绿化美化,使巴音河核心景观带形成,河道的水域面积也逐年增加,达到了40万平方米。
据冯涛回忆,受河床下切和两岸塌陷以及相关设施老旧影响,过去在灌溉集中季节,水流到渠道最低处的乌兰干沟村要10个小时,而且经常伴随水位下渗情况,那边几个村经常为“抢水”闹得不愉快。“自从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后,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效率也提升了,现在到乌兰干沟村只需5个小时,节水率达到过去的30%。”冯涛说。
“水再没说头。”乌兰干沟村党支部书记侯义对灌溉供水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现在水什么时候要,提前打电话就能送到。而且,不光是村里的灌溉用水,林带和房前屋后的绿化带用水都很充足,村里的生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行走在巴音河畔,澄澈的湖水沿着8节阶梯式的橡胶坝流向田野人家,周而复始,滋养着沃野千里。市区的24公里治理河段,两岸的林带绿意葱葱,以巴音河为核心的景观带,如今已成为德令哈市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杜国军是工作在德令哈33年的老水利人。现在,每逢周末到巴音河畔散步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从海西州人民医院的1号桥附近出发,绕着巴音河走上一圈,听着智慧河湖系统里的宣讲,仿佛又回到曾经巴音河河道治理时的那段时间。
“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共分9期完成,我是第5期那年参与相关工作的。”2010年,杜国军在尕海灌区管理站工作,正赶上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的第四年,据他回忆,当时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的河道地质十分坚硬,就连大型挖机挖掘的时候都是冒着火星,只能每天2、3米地向前一点一点开挖。“特别是夏季的时候,我们边分段施工,边渠道导流,确实付出了很多艰辛。”杜国军感慨道:“如今,每当听到外地游客和市民赞扬巴音河多么漂亮,心里也很有成就感。”
自2007年至2019年结束,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整整花费12年的时间。这12年里,海西州做足做活“水”和“绿”文章,把巴音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景观河、水草茂盛的生态河、水清河畅的安全河、物产丰饶的资源河、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河。
巴音河潺潺流水穿城而过,在涵养水源、改善德令哈区域环境、促进域内动植物保护等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过去人人喊骂的“臭水沟”,到代表德令哈城市绿化建设的新地标,这里早已今非昔比。
德令哈市河湖中心主任刘海忠介绍说:“随着市区的扩容,我们逐年提升河道两岸植被覆盖,种植新疆杨、榆树和花卉。同时,还在景观带设置中外历史名人诗篇主题景观,为的是让城市文化更有内涵。目前,通过智慧河湖系统建设,已实现‘天上看、地下查、河边巡、网上管’,24小时对河道进行监控。”
夜幕来临,绚烂的灯光伴随着音乐在湖水中摇曳,巴音河沿岸9公里被长龙式灯带瞬间点亮,市民穿梭在两岸林带休闲散步,夜晚的巴音河畔多姿多彩。
“巴音河发源于祁连山脉……”智慧河湖系统在人们经过时解说着这段溯源。我们知道,水清河晏,正是来自大家的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