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青海野外雪豹监测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两市六州均监测到雪豹活动踪迹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赵俊杰

黄南新闻网讯      青海是雪豹栖息地主要分布区之一。目前,我省雪豹栖息地占全国的22%,重要的雪豹栖息地有南部的三江源地区、中部的昆仑山和北部的祁连山地区。近年来,我省在雪豹研究和保护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雪豹野外监测等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33个县级行政区域均发现雪豹

省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才让旦周介绍,近年来,我省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在雪豹监测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地区按5×5千米网格共布设红外相机393台,辅助痕迹调查、粪便样品采集等手段,监测范围覆盖7500平方千米,监测并命名雪豹201只。

自2017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开展了两轮雪豹调查。对雪豹粪便样品分析,排除重复样品,识别出44只雪豹个体。近期,利用空间标志重捕模型(SCR)估算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种群数量为251只,密度为1.67只/100平方千米。

目前,青海拥有雪豹适宜栖息地约为47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5%。截至目前,全省两市六州均发现雪豹分布,数量达到约1200只。在45个县级行政区里,其中33个证实有雪豹分布,占到全省73%。

为5只雪豹个体佩戴项圈

GPS卫星跟踪是监测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GPS卫星跟踪技术,我省先后为5只雪豹个体佩戴卫星跟踪器开展追踪监测,开展家域大小及种群扩散研究。

2021年3月,雪豹“凌蛰”闯入门源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庄,被成功救助后对其卫星跟踪,卫星跟踪器回传数据3000条,活动距离达1057千米,在4344平方千米范围内活动,月活动量130公里,打破了对雪豹活动范围的认知,这是我国首例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

雪豹“凌蛰”在门源县仙米乡放归后一路向东,进入海东市乐都区碾伯一带活动近一周,距离海东市区15千米。后到达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距离兰州市区直线距离75千米。后又返回青海互助与门源交界处。

2021年底和2022年初,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天峻县成功捕获两只成年雌性雪豹,佩戴卫星跟踪器后原地放归。后通过网络征名,为其取名为“祁迹”“祁妙”。其中,一只跟踪器于2022年8月2日脱落,共计获得定位点总数2851个,根据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出家域面积26.5平方千米;另一只定位点总数5097个,家域面积875.4平方千米。

今年3月24日和4月2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和门源区域再次成功追踪到两只雪豹。截至目前,两只雪豹跟踪个体分别传回有效定位点683个和1118个,初步计算活动面积为66平方千米和114平方千米。这两只雪豹的成功追踪,标志着祁连山国家公园雪豹卫星跟踪项目野外监测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为雪豹搭建“生态廊道”

近年来,我国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连通破碎化的栖息地,构建起一张生物多样性保护网,为野生动物的迁徙、繁衍提供了保障。在野外通过廊道建设,保护岩羊、盘羊等有蹄类动物的迁徙通道,在雪豹及其猎物生存繁衍与扩散的区域引导牧民拆除或改造草场围栏。对被铁路、公路等隔离的迁移通道,架桥或在隧道上方修复植被等,确保廊道连通。

“生态廊道”又称为“生物廊道”,它的作用即通过走廊的形式把若干破碎化的物种栖息地(或生境)连接起来,减少“孤岛”效应,是濒危物种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