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守护一河清水,共建生态家园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5     作者:谭 梅 通讯员 石延寿

民和县川口湿地公园。 石延寿 摄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水河北岸的史纳湿地公园,只见海棠树上挂满红果,坠弯的枝头在风中轻轻摇曳,曾经一度火热的工业厂地,已悄然变身一片绿地。

“多年前开车经过这里,看到除了厂房,就是工业烟囱,甚至还能嗅到一些刺鼻的气味。最近两年,每每从这里经过,看到的是绿茵茵的林草地,空气变得清新透亮了很多……”在京藏高速跑长途货运多年的王先生感慨地说,近年来,湟水河老鸦峡地带变化非常大,工业企业搬走了,厂房拆除了,湟水河岸的生态环境好多了。

工业厂区变身绿色湿地公园,这是民和县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加快“绿河谷”建设,推动湟水流域滨河缓冲带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推动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部,位居甘青两省交界,是青海的“东大门”。20世纪80年代,率先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民和大地,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在109国道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业,被人们称为“青海的硅铁走廊”。

曾几何时,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给民和带来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彻底改变环境污染状况,2008年,民和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硅铁走廊”中的高耗能企业全部关停或转产。

近年来,民和县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打造“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拆除老镁厂废弃厂房 ,复垦种植花草树木,全力进行生态修复,将昔日工业厂区硬生生打造成了湟水河流域河滨缓冲带的湿地公园——史纳湿地公园。

据了解,史纳湿地公园占地88公顷,其中绿化面积73公顷,按照“融植被、合四季”的绿化思路,采用片状分布、乔灌木搭配等方式进行绿化修复,共栽植桃树、山杏、油松、青海云杉、国槐等各类乔木1.32万株,种植丁香、榆叶梅、连翘等灌木0.35万平方米,还有花卉18.76万平方米、草坪20.47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了“桃杏争春、彩妆四季”的滨河生态美景。

与此同时,民和县坚持将打造宜居城市与造林绿化美化相结合,进一步加大绿化力度,对地处县城西侧、湟水河北岸的原麻荒滩湿地的薄弱生态进行改造修复、巩固提升,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5.4公顷,栽植青海云杉、国槐、桃树、金叶梅河北杨等绿化林木6800多株,建成湿地水系、木栈道、休闲广场等,打造了生态修复和市民休闲的另一处湿地公园——川口湿地公园,不仅有效改善了湟水河沿岸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地。

家住川口湿地公园北侧搬迁小区的北山乡古稀老人李发辉感慨说,“两个湿地公园的建设,使湟水河边的生态环境变得很好,早晨出来散步,满眼绿莹莹的一片,吸进鼻孔的空气都很清新。”

不仅如此,民和县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开展 “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整治行动,对县域内18家河道采砂场进行全面整治及植被恢复,持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力度,累计修建防洪堤130.3千米,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015.8平方千米,县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水生态修复效益显现,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2023年6月,兰州市红古区在川海大桥北段桥启动实施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始于谷丰渠渠首(大通河),止于海石湾虎头崖团结大桥,重点实施8公里的生态护岸、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工程,其中已完成绿化面积18.58万平方米。

家住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的上班族卜玉亲历近几年的改变,每天早晚上下班都从川海大桥经过的他深深地感觉到,这几年随着民和、红古两县区对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湟水河及两岸滨河缓冲带的生态环越来越好。

海东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景鹏多年来一直以“观鸟”关注湟水河生态环境变化,他对湟水河生态环境的向好变化点赞不已,“近年来,伴随着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力度的加大,湟水河民和段水域栖息生活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这是湟水河生态环境变好最好见证。”

2018年3月,国务院批复《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兰西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东市民和县、兰州市红区聚焦打造兰西城市群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两地党委政府深化交流,精准对接,签订多项协作机制,全力加快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进程。

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共治,筑牢湟水河流域生态屏障,是两地党委政府的协作共识。为此,两地高度重视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推进两岸一体治理,率先签订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等合作协议机制,深化河湖长制专项合作,依法取缔享堂及周边飞地零散储售煤场,着力实施湟水河流域滨河缓冲带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推进链接两省的川海大桥、团结大桥两端以及享堂飞地片区绿化美化,湟水河流域滨河缓冲带生态环境日益向好,吸引白鹭、苍鹭、黑水鸡、白骨顶鸡、翠鸟、渔鸥等水鸟结伴而至,为湟水河增添了一份生态和谐的灵动之美。

10月中旬,海东市民和县人民政府与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区域发展合作“1+15”合作协议,明确了交通互联、生态共治、民生共享等领域合作事项。两地将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双方区位、资源优势,聚焦签署“1+15”合作框架协议,持续强化沟通对接、拓展合作领域、创造发展机遇,加快两地实现经济互融、生活同城、社会共进,共同推动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未来,民和县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区域联防联控工作力度,深化民和、红古‘河湖长制’合作,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工作,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动湟水河流域生态面貌明显改善,共同塑造‘一河两岸’滨水景观带,共同守护一河清水向东流。”民和县委书记毛学鸿表示。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