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一碗拉面的新“长度”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5    

每一家拉面店都是青海的宣传窗口。

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青海拉面店。 受访者供图

位于杭州西湖附近的青海拉面店。 本报记者 谭梅 摄

新中式快餐拉面深受中外食客的欢迎。 受访者供图

清亮的肉汤,翠绿的“浮萍”,还有片片雪白的萝卜、深褐的牛肉,覆掩之下是醇香的面条,香气缭绕,绵绵润嗅……牛肉拉面,不仅是西北的特色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青海,海东拉面是进入全国市场较早、分布比较广泛,且非常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产业。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老少皆宜、家喻户晓的大众化快餐美食。拉面经济在丰富了全国人民餐桌的同时,更是“拉”成闻名全国的“青字号”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牌,给海东人民带来了丰厚回报,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小康面、振兴面、团结面、幸福面。

走出“山门”,进入“城门” “一碗面”蹚出新路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加合乡的回族农民敢为人先,率先走出山门,进入城门,开启了第一代青海拉面人的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拉面人背井离乡,下广东、上东北、走福建、跑湖北……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凭着一碗拉面跨过长江,顺着黄河,开创了独具海东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部高原民族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此后,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帮扶和广大拉面人审时度势全力冲刺之下,初步形成了以餐馆经营为主导,以拉面为龙头,餐厅务工、餐厅转让中介服务、餐厅贩运牛羊肉等为辅的多种行业并举的产业链。

拉面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助推着拉面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使这一产业能够快速站稳市场,从地方小吃发展成为大众快餐。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及市场模式等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发展的个性化、体验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拉面人逐步意识到,必须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之路,重视质量、服务、管理、营销等经营要素的市场价值,积极突破一贯延续的低质低价经营行为,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海东拉面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海东拉面人扎根在全国337个城市,开办拉面店达3.5万余家,占据全国拉面市场店面总数的50%。还有140余名拉面人及“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等本土拉面品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17个国家开办了40余家拉面店。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拉面人警醒: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活路,必须正视产业自身的短板和不足,于危中寻机、在困中求变,学习借鉴现代化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积极按照我省产业“四地”建设要求,探索市场营销品牌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人力资源集约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业扩张资本化、资源配置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探索中央大厨房统一配送模式,融合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拉面产业,开启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完善产业链,合而为一 “一碗面”搭建新平台

“拉面经济”不仅仅是一碗面的生意,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将青海特产带到了全国各地,为青海经济发展以及美食名片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青海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动全省牛羊养殖、小油麦菜种植、电商平台、仓储物流配送等20多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拉面产业链。此外,还带动山东和河南两地牛肉、新疆番茄酱、甘肃鸡精味精、宁夏辣椒面、云南香辛料等农副产品在全国各地持续稳定输出。

拉面店不止于拉面。近年来,拉面人开始探索“三店合一”样本店,即拉面店、青海特产展示店、大美青海宣传店合而为一,通过“促进消费扶贫,拉面人为大美青海代言”等活动,打通供应链,实现拉面产业带动家乡特色产业走出去,激发产业互联效应,促进三产融合。

“每一家拉面店都是我们大美青海的宣传窗口。”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丽萍向记者表示,如今青海拉面店在其他城市开店的同时,也铺设了一部分大美青海特色绿色专柜,将青海土特产带出去,一方面可以增加拉面店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宣传青海。

今年国庆期间,记者在杭州西湖附近偶遇一家青海拉面馆——“青海拉面村”。店内干净敞亮,以绿色为主要装饰基调,让人感到非常舒适。门头的“青海”二字及店内“大美青海”的宣传照,着实让食客感受到了高原的纯净和亲切。

如今,这样的拉面店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多。更多的拉面人也将目光放到了面之余的汤料和其他辅料上,随之而来的“拉面店中央厨房”也开始多了起来。

俗话说:“开拉面店,熬汤是关键。”开了78家拉面店的企业家韩玉良在一次采购调料的过程中想到,可以将拉面汤料的配方直接制作成调料包,向拉面店售卖。想到就要行动,于是,韩玉良抓紧时间建厂、建供应链。很快,经他厂子生产的菜籽油、调料等拉面店常用的调味品就走向了上海市场。

无独有偶,靠拉面起家的韩光远也将目光瞄向了调料与农产品生产。他成立的公司,主营青海拉面食材研发、生产配送及农产品销售等。购买原材料后,他在中央厨房内进行加工,然后再配送到各拉面店。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食材的口味能够统一。目前,他手中有多个青藏高原农产品系列品牌,公司一年生产粮油3000吨左右,特色农产品300吨左右。

一碗面的生意,发展为一个产业链,新的需求源源不断产生,各方的服务也在与时俱进。从味道到品类,再到其他青海特色食品的供应,拉面馆也在与日俱新,打造拉面产业链上的“一条龙”服务。

速食面、辣椒油、卤煮品……今年,总投资500万元的青海拉面中央厨房食材研发生产建设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批量生产。同时,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也基本完成。“拉面经济”已成为海东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甚至还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搭建起了“拉面经济”、拉面文化、拉面美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一碗面”树立新形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集全力推动拉面产业向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道路迈进。

10月4日,我省正式实施《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重点从加快青海拉面省级产业园建设、培育做强青海拉面产业品牌、推进青海拉面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青海拉面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以及加快青海拉面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举措,不断提升青海拉面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有效地带动消费帮扶,促进农牧民增收。

同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逐步系统化,由早期的个别领域支持转变为全领域支持,由单项支持变为一揽子支持,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留守家庭帮扶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

化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更为聚焦的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比如,加快拉面特色小镇建设、建成拉面产业园,打造现代化“中央大厨房”,完善拉面大数据平台,实施品牌工程,推广化隆拉面旗舰店、培育品牌连锁店、化隆拉面品牌示范店,注册“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等集体商标,同时,着力培养拉面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拉面高级管理人才“千人培养计划”,为拉面人持续“充电赋能”。强化流入地与流出地协作,与20个省签订拉面从业人员管理服务合作协议,为拉面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促进拉面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拉面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基本囊括了化隆县拉面馆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且实时动态更新,还可以展示物料、库存、物流等信息。这一大数据平台的引进,更有助于拉面产业规模化发展。”

随着拉面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今,青海拉面的品牌建设亦提上了日程。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青海省培育了以“青海拉面”为统领,以“本穆青海牦牛拉面”“四千年喇家青海拉面”“大美西北青海拉面”等上百个子品牌为代表的拉面产业品牌体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海拉面的市场影响力和行业美誉度。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发平提出,目前我省海东拉面馆仍没有形成一整套响亮的品牌、统一的经营模式、一致的质量标准,在品牌化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他建议,针对海东拉面“小、散、低”的现实特点,要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融合大美青海及青藏文化元素,让大美青海与青海拉面的品牌形象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让更多的人喜爱青海拉面。同时,广大经营户要自觉主动承担起发扬和传承“青海拉面”及“化隆牛肉拉面”“撒拉人家”等品牌的责任,以匠心铸精品、以质量树品牌,合力提升青海拉面品牌软实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