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乡亲们,今天的电影放映结束啦……”10月17日22时30分,58岁的汪有财和妻子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放完电影,收拾好东西往家赶,回到家已是深夜。
在这个人人有手机且网络发达的时代,年近花甲的汪有财夫妇却一直坚持为群众放映露天电影。“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相信人们对电影的情怀不变。”汪有财说。所以即使观众只剩一人,汪有财夫妇也会把电影放完。
汪有财夫妇用1.8万多场电影,架起了光影和农民群众之间的桥梁。10月15日,汪有财登上“敬业奉献”类西宁好人榜。
汪有财是湟中区李家山镇岗岔村村民,他的放映路不仅踏遍湟中区,还到过西宁市各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乡村,文化活动单一,电影下乡是农牧民群众期盼的事。1993年,28岁的汪有财东拼西凑买了一架8.75毫米的胶卷放映机,跟着老师傅学放映,慢慢成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
“那时候,很多人家没有电视机,一场露天电影能吸引很多村民围观。”每每看到村民们因自己放映的电影开怀大笑时,汪有财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
放映电影的汪有财。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汪有财记得,一个寒冷的日子,他到上五庄镇小寺沟村放映,电影放映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雪,没过一会儿,放映机上就满是积雪。担心放映机被雪水弄坏,他准备收场,可看到村民们正看得津津有味,他脱下外套盖在放映机上,坚持放完两部电影。
因为汪有财经常带着电影出现在湟中群众的视野中,渐渐地,他“电影匠”的称呼传遍了十里八乡。每当听到巷道里的喇叭声,乡亲们就知道那个“电影匠”来了。每次还没到放映的时候,大家已经提着小板凳往广场上赶。
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面包车……30年来,汪有财的代步工具与时俱进。妻子汪桂红见他在外奔波太辛苦,也跟着他一起放映。多年来,不论放映地有多远,夫妻俩从来没有怨言,一直按时按点给大家放映电影,把放映足迹留在了乡村学校、敬老院、文化广场、草原等地,为乡村及牧民群众送去欢乐。
“一年365天,我和妻子有一半时间在放映或者在放映的路上。”曾经的“汪哥”已变成了“汪叔”,年近花甲的汪有财依然对放映保持着热情。
汪有财和妻子汪桂红组成的“湟中区李家山镇夫妻电影放映队”2008年3月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12月荣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汪有财个人2021年、2022年均被评为青海省公益电影放映优秀放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