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式大屏幕上,伴随着倒计时,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由地球、山、水、人和汉字书法等元素构成,标识中连绵的山川构成汉字“众”,造型特征鲜明,寓意山连山、水连水、众人携手保护自然资源,展现了国家公园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有机融合,是生态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可以说,国家公园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精神力量。生态文化是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国家公园具有特殊的生态文化意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提出“立足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及科研、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等公众服务”。国家公园,不仅是民族文明的象征,国家强盛的符号,同时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地处中原儒释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萨满文化的交融地带,属于多元文化传播和汇聚之地;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生态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国家公园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生态于青海,不仅仅是保护,更贯穿了青海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始末。国家公园的实践路径凸显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
从历史维度看,园区内的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缤纷绚丽的民族文化。同时,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兼容,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化整体。在这里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传统生态文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契合。因此,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好国家公园文化,从原生自然中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实现通过自然实现精神丰富的追求,向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国家公园文化培育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程,需要统筹协调、超前谋划、夯实基础、久久为功。对自然保护地的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加速构建国家公园文化体系,发挥文化的娱乐、认知、教育、引导功能,我们应始终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切实按照省委有关高站位、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新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的文化载体,让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把国家公园打造为美丽中国的展示窗口,讲好国家公园的青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