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南州成为青海首个获批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更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该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足以说明,该州在创新驱动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崭新一步。
作为青藏高原东门户,海南州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海南州将如何落实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重大要求?如何融入发展新格局、展现发展新优势?
带着这些疑惑,记者前往海南州寻觅答案并深切感受到,今日之海南州正在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逐步构建起多点支撑、多业发展的新格局,交出一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海南答卷”。
瞄准趋势,谋划顶层设计
建设好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重要发展机遇。而科技创新,正是创新示范区发展的“关键增量”。基于这样的战略高度,海南州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推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只有抓紧提升科技创新发展能级、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才能在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赢得一席之地,更为提升区域竞争力。为此,在创建国家创新示范区过程中,海南州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牵引,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这是青海省以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里程碑,对海南州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重大产业和项目为突破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海南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告诉记者。
共识在凝聚,信心在提升。
建好“国家创新示范区”本身就是创新之举,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海南州加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到生态文明建设,从打造农牧业集群到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一个个创新举措不断出台落地。
更多元——不断优化科技服务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出台相关办法和方案,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高层次专家的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撑,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制约海南州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7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科技合作机制。
更优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藏”基地、三江源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验室,以及生态智慧畜牧业实验基地、优良牧草繁育基地、智慧旅游等平台。确定“青海共和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研基地”等7家企业(合作社)为2023年海南州科技示范基地。
更智慧——持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力度。成立由60名“两院”院士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海南州科技创新重大决策咨询、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助推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两年内累计选派涵盖农林牧草渔等专业的科技特派员342人,落实工作经费684万元,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个,通过采取“1+3+30+N”模式开展技术服务,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乡镇、行政村、“三型”企业、州级科技示范基地及州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和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五个全覆盖。
更高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科技赋能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创新示范区重点领域和产业科技需求,依托青海大学等科研院所谋划申报多项国家重点科技专项;争取省级专项2项、省级科技特派员专项14项,落实专项资金891万元;依托青海省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资金1000万元,围绕科技创新服务、大数据、生态保护与生态农牧业等内容实施建设项目7项;州级安排专项经费434.08万元,实施州级科技计划项目25项。
更全面——全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推动科学普及和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同部署、同推进,在服务方式上强举措、求创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依托海南州优势资源,用好用足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开展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科技创新、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用活资源,深化创新应用
今年8月,记者前往海南州采访,登上曾经不毛之地的塔拉滩,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光伏板一直蔓延到天际,宛如蓝色海洋……这里是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海南州“千瓦千万级生态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目前全球集中发电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荣获“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凭借优越的光资源和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黄河公司在海南州创新提出基地式规划、规模化开发、园区式建设的发展思路,引领打造了世界级光伏产业园,在塔拉滩建成占地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的蓝色光伏海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河公司在海南州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建成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园区、最大水光互补电站、最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最大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如今,已形成水、风、光、储“四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
“光伏产业是海南州的新兴产业,更是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海南州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分重要。”谢康勇说。
一股股强劲的发展动能,为海南州持续创新带来生机与活力。
供热是北方过冬刚需,在青海,供热期长达半年之久。供热的质量决定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据了解,共和盆地是中国境内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热盆”。经研究人员勘查发现,共和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且种类繁多,包括浅层地热能、地下热水和干热岩三种类型。同时,该盆地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品质好、易开发的特点。
记者走进海南州共和县城北新区的地热供暖改造示范项目车间,这里正以“取热不取水”的方式展示出海南州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地热资源是如何转换成热能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海南州共和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杜苏海作出了解答:“这是青海首个地热供暖项目,这个项目将深井潜水泵下至井内300米深度位置抽取地下热水,取水温度90摄氏度左右,再通过水处理设备送至设备机房进行换热,换热过程中,通过板式换热器配合热泵机组提升热量,地下热水经过‘四级取热’温度降至16摄氏度后,再通过回灌设备将取热后的尾水100%回灌至回灌井内,实现‘取热不取水’。”
“‘地热供暖’环保水平和供暖能力大大提高,新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操作起来也比以前的燃煤锅炉省事了许多。”杜苏海说,现在的供热站已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控制,人力操作的环节大大减少。据介绍,近年来,海南州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成功建成了供热面积22万平方米的地热清洁供暖工程,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热,达到了供热成本下降、供热质量提升的良好效果。
盯紧市场,强化科技引领
走进位于海南州的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有条不紊地作业,生产线正满产运行。一袋袋酸奶最后经过质检、装箱,陆续进入仓储库房。
据青海雪峰牦牛乳业副总经理马金秀介绍,企业采用天然牧场的优质奶源,从源头做到绿色无污染。以青藏高原牛乳为原料,通过高新技术和全新配方,研发并推出灭菌乳、发酵乳、含乳饮料和固态牦牛乳粉四大类产品50多个品种,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采访中记者看到,青海雪峰牦牛乳业“科技范”十足。在工厂智控数字中心,依托数字信息等技术,智慧屏幕实时更新着各环节监测、奶源运输、作业效率、累计产量、工厂能耗、库存状态、运输物流等各环节信息。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工作人员及时调控优化产业链各环节进度。
让“青海湖”品牌走出青海,把纯正和健康的乳制品带给消费者,是目标更是使命。近年来,雪峰牦牛乳业坚持“以科技引领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生产加工及产业链基础设施,持续加大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加工企业产业链不断完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合理提升产能。实施节能环保改造,抓供给侧改革,转换发展动能。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技术转化成果明显提升。通过青海省牦牛奶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开展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技术问题解决等,目前企业已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22项以及19个外观专利技术,各类注册商标44件。
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青海湖”乳制品以其纯正口味和绿色有机无污染的生态标签,正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创新引领,奏响高质量发展澎湃乐章。一直以来,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青海不遗余力。
“科技部门是建设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驱动力量。”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表示,创新示范区建设令青海科技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南州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小巨人企业1家、科技型企业23家,众创空间6家、星创天地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科研科普基地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家,州级科技示范基地50家。
青海省科技厅聚焦“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设主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支撑、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等五大行动,加快绿色低碳等技术在创新示范区的集成应用,积极构建“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业”融合发展、“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转化、青藏高原“数字+文旅”融合发展等八个创新示范新模式,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乘大势而上,行大道致远。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南州“国家创新示范区”必将为全省科技创新带来更多可能。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宋翠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