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有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06     作者:李明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等多重学科属性,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科学、有效地将思政课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方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理论和实践双轨并行的整体结构,又是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教育教学互构共变的动态过程。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发挥思政育人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质变,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学生个体成长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学校思政课授课对象是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从大中小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程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成长性特点,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等特征,逐步提高、渐次丰富地开展思政教育,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做好顶层设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化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教材等要素,推动实现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要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系统思维推动整体发展,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权责清晰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思政课。小学阶段要侧重情感启蒙,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初中阶段应通过讲解“民族政策”等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须通过讲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原则”“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内容,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大学阶段一定要侧重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等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增进广大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协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充分发挥所有要素的功能效果,尊重各要素间的普遍联系,以更好地推进不同教育主体之间互动协调,避免不同教育学段之间的生硬对接,提升教育影响的同向性与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落地生根、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事,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协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善于把握各要素内部的联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培养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必须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思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和社会实践中,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结合,倡导研究未知、探索新知的治学精神;必须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时刻关心党和国家以及世界的前途命运,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同时,要善于处理要素间的外在联系。一方面,要压实各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责任,建立学校内部贯通、课程协同与区域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学校主导、家校互动、社会合作”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并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在其他学科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横向互补、同向同行、协同发力,让所有学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

坚持从全局出发,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事物发展既要坚持从全局出发、整体谋划,又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挥“1+1>2”叠加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思政课教育既要注重整体设计,也要兼顾各个局部,按照由道德品质养成到政治素养培育的逻辑过程,解决好各个学段思政课“自成体系、单打独斗”,且在内容上与其他学段存在相互交叉重复的问题,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此,要吃透各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教材、补充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系统性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以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内耗和分散,形成整体性的育人内容,发挥内容的集成性作用,让不同学段在同一主题的课程设计、教材内容、育人目标上各有侧重,在课堂与实践活动设计上难度、梯度合适。要整体性推进师资建设,引导和鼓励组建一体化教研团队、一体化网络课堂和教学基地,实现资源交流常态化和科研协作制度化,共同打造保障有力、衔接顺畅的各个教学环节。就青海省而言,应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通过省市教科院(所)牵头,深入开展邻学段、同学段、跨学段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集中解决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增进思政课教师对不同学段课程、教材、教法等的了解,提升一体化意识和衔接配合能力。要整体性推进话语体系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理解能力和需求,设置话语难度层级和语言转化方式,切实兼顾学理性、规范性和趣味性。要整体性推进数字化建设,运用新媒介、新技术、新创意以及鲜活网络素材,探索打造“移动思政课堂”,推动数字教育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资源库建设。

(作者为青海开放大学讲师,本文系青海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青海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2QJG59]阶段性研究成果,源自该课题研究报告)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