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晌午,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值班律师张进鹏端坐在公共法律服务远程对接系统的屏幕前,等待着向服务对象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没坐多久,屏幕那头来自红光村的居民王某打来求助视频,希望得到法律援助。面对面,张进鹏面带笑容详细了解当事人的问题,逐条解答相关法律法规,并为王某免费代写相关法律文书。
“过去基层法律援助只是停留在‘有这么个东西’层面,群众真正面临到法律相关问题时,往往要绕很大圈子,中间环节冗杂,费时费力不说,事情还很难及时处理。”对于从事多年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的张进鹏来说,选择到中心担任值班律师,为的是更好地为基层群众带去便捷服务。
基层社会治理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然而,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趋势,邻里矛盾、家庭矛盾、劳务纠纷以及各类潜在的因素,都是造成老百姓困扰的根源。如何就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开创新的模式,德令哈市为此努力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
10月27日,记者来到德令哈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只见服务大厅的8个服务窗口,中心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回应着群众各类诉求,服务内容包括综合受理、信访接待、诉讼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服务、法律咨询等。
专职调解员乔顺琴曾是格尔木市某派出所的一名辅警,到中心工作已有两个多月。“调解工作更加专业化,而且和多部门一起办公,为民办事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乔顺琴受理了40多个案件,涉及劳动争议、家庭纠纷、合同纠纷。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这对于过去经常在一线接警,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的乔顺琴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经历。“现在中心已经实现法律援助事项当日办结,而且像矛盾调解方面,当事人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办理,我们会推出相应的‘菜单式’服务。”
“原来的市矛调中心、市信访接待中心、市诉讼服务中心存在各自为战、各管一块、信息资源不共享等问题,相应的工作模式也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据中心副主任祝克栋介绍,该中心于今年6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以“常驻+轮驻”的模式,向辖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等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自挂牌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900余人次,受理调解矛盾纠纷103件,信访案件化解57件,诉讼服务1278件,法律援助60件,法律咨询307件,代拟法律文书29件,远程视频咨询7件,公证服务54件。
和以往的层级汇报和各自办理的处理方式不同,中心将政法、司法、信访、法院以及矛盾排查调解中心等整合到一起,并联合40多家相关部门设置轮驻窗口,将多个部门职责融入进来,旨在让基层群众“少跑路”“办成事”“办好事”。
尕海镇司法所所长杨为农经常在基层为群众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案件,但是限于基层司法所人手紧张和办案能力有限,明显对有些事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8月份,尕海镇某村枸杞采摘工休息时死亡,这件事情引发死者家属和经营个体的争议,杨为农几经调解双方均未能达成意愿。后来,中心委派专职调查员和律师协助调解,经过3天努力,双方达成一致。
为了让服务触手更加深入基层,德令哈市借助调委会、公共法律服务室、人民调解员、村级调解员等力量,同时在乡一级设立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聚合力推动矛盾在“家门口”得到解决,实现“多方联调”。杨为农在事情办结后感慨道:“以前就像是上下级的关系,现在更像是一家人,给群众办事底气更足了。”
“中心的投入使用,是对青海省平安建设‘十个一’要求的具体实践,我们将持续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着力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做起,积极构建‘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平安建设德令哈样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德令哈市委副书记李占鳌表示。
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向集成治理、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这家刚成立4个月的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在不断拓宽公共法律服务渠道、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形式,以及减证便民、优化审批流程、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的探索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