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必须奔走在每一个新闻前沿一线,特别是驻站记者,更要扎根在基层,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定格一个个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作为驻站记者,在玉树驻站三年来,我跑遍全州一市五县各个乡镇,去过三江源头,翻过4500米的雪山,住过帐篷,也体验过放牧的艰辛,但提起乡村振兴甚是畏难。原因很简单,玉树大部分地区受到环境等因素制约,产业单一,同质化严重。而作为记者,不希望读者看到玉树乡村振兴就想到牦牛、合作社。
今年6月,我到玉树市上拉秀乡布罗村采访乡村振兴的故事。
“我们住村上,你们随时来。”和驻村第一书记玉树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马春梅的联系让我感受到第一书记的不易。因从玉树市到布罗村仅70公里40分钟车程,她完全可以回家。
第二天采访,马春梅身边多了个小女孩,马春梅说:“家里人有事,孩子就只能暂时带身边。”
马春梅的宿舍也是村委会办公室临时改的,一张简单的床和小柜子是全部陈设,柜上堆满了档案盒和材料。材料上一页页数字、一行行文字,是她走访、核查、记录的见证。
结束采访,问及为何不回家,“组织派我来就是相信我,我必须全身心地干好工作。”朴实的话,体现的是基层干部的初心和担当。更让人吃惊的是,布罗村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抓住特色,发展的超市、化肥厂、炒面厂……“百花齐放”的布罗村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宽广。
布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才能看到产业发展的未来。高海拔农牧区必须科学把握地域特殊性,精准施策,压茬推进,才能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