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农家小院改造成的农家乐干净宽敞,房前屋后种满鲜花和时令蔬菜,农户在自家院子做起生意;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脱贫户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一面种蔬菜瓜果,一面喂着鸡羊;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独具风情的民族特色小院中开设了休闲餐饮、烧烤营地……
“庭院经济”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青海多地陆续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大力引导和扶持本地区群众发展“小养殖、小加工、小作坊、小农家乐、小买卖”等经营模式的庭院经济,让群众将自己眼前的方寸之地利用起来,激活闲置庭院资源,这样不仅增加群众收入,而且美化乡村环境,成为持续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模式。
从农家乐到采摘,从“微菜园”“微果园”到“微景观”,从代收快递到手工作坊,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正在让农家院发挥多种功能,搅动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农民脱贫致富的精神头和干劲更足了。当然也要看到,青海正在发展中的庭院经济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再加上庭院经济本身相对规模小、产值低,家庭式经营存在缺乏稳定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的问题,如何让农家“方寸地”的创收更加可观,还需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
在青海,庭院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比较忌讳一拥而上地盲目跟风和简单复制,单调的品种、千篇一律的业态同质化,只会让消费者失去兴趣。去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要强化科学论证、注重典型引路,合理确定发展模式和目标。庭院经济说到底发展的还是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挖掘好本地资源和优势,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需求,实现差异化,在保留田园味儿、尽显乡土本色中找准清晰的发展定位,才能更好抵御火热一时后的“退潮”,也能以点带面进一步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比如在门源县,以打造传统村落为背景,在农家乐中加入了民俗元素和文化特色,就是不错的吸引点;在青海各地,许多农家乐根据本地资源和特色民俗也拿出了自家“招牌菜”,以传统美食和原生态,让游客品尝最地道的农家味道。
庭院经济有灵活、精细和自由准入、投入小的优势,也有“小散弱”的短板。破局制约,让“小而精”的庭院经济走向“广而深”,还是离不开规模化路线。《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了“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带动,促进庭院经济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说明当前鼓励发展的庭院经济不是“回归小农经济”,还是要面向市场、对接产业、形成规模、达到标准,才能避免盲目无序发展,抵御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在省外,比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各家各户的兰花种植,因为对接了龙头企业,由原本难成气候的样态,发展到分工专业的层级;比如在吉林,自家种的黏玉米、笨豆角虽然更“有味儿”,还是需要在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品牌拉动下,打通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壁垒,提升附加值。这些都是值得青海学习的好点子、好经验。只要勇于破除自给自足的观念,拥抱新业态,就能通过“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联合发展收获协同效益。
小小一方庭院也有大潜力。当前,青海的庭院经济想有好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合理的规划,也需要知识技术、人力、用地、设备、资金与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支持。我们期待,青海立足自身特色,盘活返璞归真的庭院经济,撬动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