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3     作者:郑彬 侯子婵

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为中华民族昂扬前行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让我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内在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和文明底蕴。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自从有了人类活动,便有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创造,但并非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文明。文明是与蒙昧、野蛮的文化状态相对的,表征人类历史进化状态的一个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底气,赋予了坚定的历史自信。作为少有的绵延不绝、文脉传承不断的民族,其漫长的、优秀的、宏阔的历史传承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自豪,既来自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也来自于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更来自于对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立足“连续性”,坚持走自己的路;激扬“创新性”,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坚守“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包容性”,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秉承“和平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切实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儿女的精神特质具有重要的培育和塑造作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品格,等等,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共同塑造了中华儿女的鲜明品格和精神气节,塑造了中华儿女在人际交往、国家交往中的行为模式和胸襟气度。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文化品格,推动了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作为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的国家,中国不会生搬硬套其他模式,也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和逻辑发展演进。近代中国,由于没能跟上世界发展进程,遭受了西方列强的百般蹂躏,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坚强的中华儿女决不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而是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探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终于在千辛万苦中寻求到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推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自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发展进步汇聚文明力量。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文化主体性引领一代代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充分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是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

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拥有更坚实的道路基础、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更坚韧的主体性自觉。积极推进“两个结合”,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改造那些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的文明内涵和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载体和传播渠道,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现代生命力,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人类;要把握时代大势,放眼世界未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进展,补充和完善文明的内涵,创新文明的传播形式,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让文明保持生生不息,焕发勃勃生机。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要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健全和完善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格局,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为支点,以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为牵引,构建起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格局、基本机制与基本形态,从而为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强制度支撑、载体支撑与活动支撑。

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交流互鉴中增强文明认同与文明自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创造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更加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加需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无穷智慧。

(作者单位分别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