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诚”与“信”相组合,才能内外兼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的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人无信不立。”这对个人、团体,政党,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重诺轻践,既不能实现自立自强,更不能构建和谐、团结、富强的社会,故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韩信“一饭千金”的践行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素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宁失千金,不失诚信”的信念……可以说,诚信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并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成为一项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英国记者斯坦因向毛泽东主席提问:你凭什么指挥你的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凭人民的信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道:“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古人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诚信是结交天下的根本。”因此信任是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建立感情的基础,是党执政为民的基石,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信用体系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所以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也是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样,诚信也是兴商兴业的基石,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倡导契约精神,以良好的信任关系构筑优良的营商环境,实现经济与道德、财富与文明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营造良好的营商兴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在群众衣、食、住、行等各领域,需加强行业监管,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执法部门共同推动建立行业联合惩戒机制,让违法成本达到“高不可违”的水平。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信用体系平台,在企业信用、行业信用、城市信用等领域提供智库、咨询、查询、发布等多项服务,对企业诚信经营进行监督。坚持法治原则,以典型案件为警示,加强司法查处力度,大力推进诚信建设,使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共同营造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