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党员干部从身边细微处找问题、抓整改,让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能解决、有落实成为新气象。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针对西海镇部分群众冬季供热问题,立行立改,实施暖气改造升级工程;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干部深入联点巴塘乡巴塘村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多方耐心协调,彻底解决了群众反映长达10年的草山矛盾纠纷;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发动沿街商铺加盟,给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多元的就餐服务,开设社区老年诗歌朗诵班、老年合唱团、摄影班、手工艺品制作班等,让老年人在社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第二批主题教育涵盖的地区、单位和部门处在经济建设、基层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的一线,联系群众更紧密、服务群众更直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为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指明了方向。要坚持开门搞教育,扩大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邀请群众评价,对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返工”“补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推动全省党员干部“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主题教育开展得怎么样、有没有实效,群众心里自然有杆秤。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实不实,不能自说自话、自我评价,要自觉接受群众评价,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学习教育“自弹自唱”、检视问题“闭门修炼”、整改落实“体内循环”,表面看热火朝天,实际上流于形式,即使自我感觉良好,群众也不会买账。要开门搞教育,畅通评价渠道,采取个别访谈、开座谈会、从微信平台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真实的困难和意见诉求收集上来,进行整改落实。开门纳谏方能从善如流,才能进一步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关键是始终做好“实”字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看主题教育有没有成效,最终看的不是“留痕”,而是看学习教育有没有入脑入心、调查研究有没有身入心入、检视问题有没有见人见事、整改落实有没有动真碰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有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离不开对民情的深入了解,多到一线、到现场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摸清群众的所忧所盼,借鉴“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经验做法,对群众的反映“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坚决消除“到点收工”念头、防止“雨过地皮湿”现象,让回应群众需求、推动解决问题形成常态。
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多、情况复杂,抓得不紧、把握不住,就容易出现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我们要深入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紧扣“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工作要求,多在实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样翻新,破除形式主义套路,摒弃官僚主义弊端,以严实作风确保主题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
评估主题教育成效,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主题教育成效能不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及时有效地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才能提升主题教育实效评估“含金量”,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