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养殖变方法 牧民换“活法”——“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4     作者:王臻

11月1日,当初冬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这座坐落在青海湖南山山脚下的淳朴乡村渐渐苏醒,村民关却才郎和妻子早早来到务工的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合作社是村里办的,全村人的耕地、羊、草山都入了股,我们一直想找个离家近的地方打工,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刚好就来这里上班了。我俩一个月3600元的收入,加上年底的分红,可比以前去城里打工赚得多了!”说话间,关却才郎和妻子的羊舍清扫工作已接近尾声。

随后夫妻俩来到最后一个羊舍,关却才郎放下手里的扫帚,朝着羊舍门口处的小隔间走去,不一会儿,悠扬的音乐就从羊舍里传了出来。这里的羊舍与其他的普通羊舍不同:除了音响,还设有恒温水箱、喷淋系统、热泵、循环泵等设备,通过畜棚顶上的光热太阳能板供电,不仅可以播放音乐,还能供暖供水、消毒除尘。

“现在养羊可先进着呢!我们这儿是合作社,也是咱们全省藏羊产业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科研示范基地,虽然我不懂什么是技术集成,但这几年村上鼓励的科学养殖让羊的产羔率和出栏率都提高了不少,村民的收入也跟着不断增加了。”对于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关却才郎来说,先进的、更具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已经不再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了。

从传统的粗放型养殖到如今集约式的科学养殖,次汗达哇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彻底扭转了从前牧民放牧所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互相冲突矛盾的局面。

“原来分散分户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不仅跟草原生态有冲突,良莠不齐的品种和落后的养殖技术还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次汗达哇村村委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多杰才让告诉记者,为了改变牧民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改变村里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次汗达哇村谋思路、转观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良性发展新路子。

2018年,在充分发挥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次汗达哇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立足草场耕地资源禀赋和丰富的群众种植养殖经验,切实担起产业振兴“领头雁”的职责,动员群众自筹资金建成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并确定从产业高效发展入手,对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引进科研技术,打造培、产、销一体的藏羊产业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科研示范基地。

畜种改良、技术升级、管理便利,资源的集约化让次汗达哇村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标准化的放牧也让生产和生态实现共同发展。

基础有了,如何壮大产业是关键。

“我们的藏羊繁育已经实现了两年三胎,每年出栏藏羊4400余只,同时建立完善了饲料及称重系统、规模化养殖场、有机肥加工点、活畜交易市场、藏羊肉初加工点等,补齐了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短板,探索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年收益达48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格日介绍到,他们以藏羊两年三胎标准化高效养殖为抓手,通过青海大学、省州县专技人员技术服务团队的指导,通过藏系母羊“良种——良料——良法”应用,构建了母羊“两年三产或三年五产”的养殖新模式,并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四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藏羊产业实现了由传统放牧向集约化规模养殖、科学化高效管理、品牌化集中销售的“三大”转变。

同时,积极引导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和部分无畜户从事饲草料种植加工、藏羊养殖、销售等工作,带动就业34人。鼓励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加大力度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社员变职员”的目标。

“现在已经进入冬羔接育的关键时期,今年一只羊羔能卖到830元,到年底预计有315万元的收入,又能高高兴兴地给社员们分红了。”驻村工作队成员史海林高兴地说。

崭新的屋舍、平整的硬化路、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座草原深处的小村庄,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宽阔的“羊”光大道。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