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红色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陈燕杰 邢方方

红色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真理和幸福砥砺奋斗的追求。红色音乐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革命色彩,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当今社会,深入探讨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推动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钢琴艺术与红色音乐相结合,不仅能用琴键叙述中国故事,创新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实现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汇碰撞,扩大红色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红色音乐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红色音乐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的,是深受人民认可的、有着经久不息生命活力的音乐文化,具有纯真的质朴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红色音乐文化反映出对社会文化体系的继承,无论是作品类型、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在时代的积累沉淀下更加成熟。红色音乐文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价值取向,其所寄托和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深厚的,从中能够让人感受到创作者、表演者以及民众的真实情感,能够客观自然地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民团结,并以音乐的形式讴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染和影响着广大民众。

红色音乐文化起源于20世纪初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红色音乐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其以群众歌曲、革命歌谣、合唱歌曲等为主要体裁,表达了革命群众的理想信念、战斗生活和革命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色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一方面,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搜集、整理和出版红色音乐作品,使得红色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为广泛的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艺术家和音乐家不断深入挖掘和创作红色音乐作品,在保持传统红色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元素,为红色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红色音乐文化也能够不断吸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情况,并将其融入作品中,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出来。红色音乐与钢琴艺术的创新融合,不仅是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载体、形式、途径的革新,也是其与时俱进、海纳百川艺术魅力的生动展现。

红色音乐与钢琴艺术融合的创作技法

红色音乐作为一种被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究其原因是其来源于现实生活,带有显著的民族性、时代性,如其将战争年代的群众生活、革命事件、奋斗精神融入歌曲中,赋予作品强大的感染力,引发人民群众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的共鸣。将钢琴艺术与其进行有机融合时,需要在创作技法上改革创新,以同向同行、互促互进,有效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有效丰富创新钢琴艺术。

(一)红色音乐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演绎技法

在红色音乐与钢琴的融合中,需要处理好中外艺术之间的关联。钢琴与红色音乐作品的结合要注意协调彼此的气质,配合红色音乐特殊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习惯进行风格演绎。例如,在《刘三姐》这首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中,钢琴组曲《刘三姐》中的对歌部分就创新性地结合了壮族民歌的音调音乐以及节奏素材,营造出了刘三姐与秀才对歌的场景,展现了壮族民歌质朴、动感的节奏特性。在演绎时,演奏者有意设计了一些混乱、散杂特征的节奏来展现刘三姐与秀才对歌时,秀才说话不流畅、紧张的形象特点,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感受。这也反映出钢琴技法的强大表现力优势,能够对歌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立体化塑造,也能使歌曲的情感实现有节制地发展,为音乐作品塑造强烈的画面感。

(二)红色音乐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

在传承和发展红色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演奏者要能够善于挖掘钢琴演奏的技巧,又要结合红色音乐作品,对其进行适当改变,使红色音乐能够在吸收借鉴多种音乐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展现出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独特的表演效果和艺术魅力。钢琴作为一种乐器,本身也是创作者、演出者情感表达的有机载体,因此,在钢琴与红色音乐的融合中,需要发挥多样性的演奏技巧,要根据音乐的抒情元素,配合多样化的技巧,展现红色音乐里的情感变化、情绪起伏,展现红色音乐中的旖旎风光、宏大场面。此外,还要发挥红色音乐作品灵动性、重复性的特点,要突出钢琴演奏的即兴优势,并结合红色音乐的力度、速度等变化,突显戏剧性效果,使其更好地营造出歌曲氛围、歌曲情境,借助钢琴演奏,使红色音乐中强烈的情感得以宣发,使音乐背后的精神内核被有效传递。

红色音乐与钢琴艺术融合的风格把握

(一)突出民族性地域性

在钢琴与红色音乐的融合中,要结合红色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处理。这需要演奏者首先对红色音乐作品的背景有详细了解,从而在处理作品时更加准确、直观。例如,演奏者需要结合红色音乐的体裁把握作品风格,对于一些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改编或伴奏风格。对于气势恢宏、坚实有力、粗犷豪放的劳动号子,要能够反映出劳动人民强大的力量,展现出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和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气概。而对于山歌,则往往要用高亢嘹亮,配合自由的声音,抒发内心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淳朴开朗、乐观积极。对于流传更为广泛的小调,则需有区别地把握不同题材的风格,将钢琴艺术分门别类,使这些红色音乐能够在改编时情感表达更加准确直接。

(二)注重钢琴演奏技巧

将红色音乐与钢琴相融合,需要演奏者具备较为扎实的演奏技术和技巧,要实现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的深度融合。在钢琴伴奏中,触键是直接的技巧手段,其缓急、力度都会直接影响到钢琴的发音色彩、风格演绎。因此,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要仔细倾听自己演奏的每个声音,多方面、多角度调整触键,实现力度、速度、情感之间的完美融合。

(三)适当进行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在保持原有风格不变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此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使作品更加风格化。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阅历经历都会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把握和诠释。因此,在将钢琴演奏与红色音乐相融合的过程中,演奏者也要适当地进行二度创作,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为作品增添灵魂与魅力,让作品的诠释更加完美。

红色音乐与钢琴艺术融合的内涵展现

(一)精神内涵

红色音乐作品被改编、创作为钢琴作品时,需要注重红色音乐深厚的情感意蕴和精神价值。同时,也要结合歌曲中的众多元素,例如,大小曲子、器乐曲调等进行富有戏剧性的创作表达。由于红色音乐中有许多故事情节和特殊气氛的内涵要求,在钢琴伴奏时,要运用起伏多变的色彩情绪和音乐思想进行内容传递。例如,结合壮族民歌《壮山渔歌》以及壮族当地的刘三姐传说和相关的红色音乐素材,创作了《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其中心主旨在于表达女性心理,展现女性价值观,并以女性视角叙述故事情节,充分凸显女性审美,体现出独特的女性认知和价值取向。

(二)审美内涵

在将红色音乐改编为钢琴作品时,除了要重视演奏技法的应用,还要抓住审美内涵的诠释表达,要突出演奏过程的流畅性,结合作品的情感、节奏、旋律等多方特点,彰显红色音乐作品的韵律美。在钢琴与红色音乐的融合中,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表达技巧,体现民族气质。例如,在钢琴组曲《刘三姐》中,演奏者需要用左手演奏以模拟现代音响效果,体现出乐句彼此强弱交替的节奏律动特点,不仅反映出了现代表演技法和气质特点,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我国人民欢歌舞蹈的热烈气氛。钢琴作品的一大突出特点在于能够集中展现出抒情美,且这种抒情还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柔美、优美等不同的审美类型,能够形成富有连贯性的表达逻辑。因此,钢琴艺术与红色音乐的融合,需要有效借助红色音乐形式,抒发民众情感,展现其灵活多变、自由浪漫的审美特点。

综上所述,钢琴艺术与红色音乐的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艺术形式,是红色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之一,能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促进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发展,也有利于增强红色音乐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陈燕杰,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邢方方,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基金项目:2022年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社科重点项目(2022AH051662);202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22jyxm1771)。〕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