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手工劳动者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遗产,它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也是激励人民奋发前进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发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内在契合,两者均具备价值规范和道德指引的作用。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实质是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勤于学习,树立工匠典型,传承工匠精神,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诞生于工匠职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匠们拥有独具匠心、手艺精湛和技法娴熟的内在特质,并随着时代变迁被赋予了更多内涵,成为普世工作的行为追求。工匠精神的传承关乎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正确价值导向的树立和应用型时代新人的培育。
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既包含技艺精湛、本领过硬的职业技能,也包含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态度和精雕细琢、严谨认真的工作理念。首先,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强化自身本领,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打磨作品细节,始终追求卓越的工作品质。其次,爱岗敬业指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工匠秉持着敬业精业的职业素养和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并通过创新创造不断优化产品工艺,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再次,该精神还要求在工作中保持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对所学业务知识充满敬畏感,力求在每一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工匠精神融合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也能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
高校思政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由追求产品数量转向注重产品质量升级,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时利益,忽视产品品质的行为影响着大学生正确职业态度和价值素养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政教学承担着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积极进取精神的新一代人才的使命。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素养。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正是思政教学所期望学生具备的品质之一,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提高思政教学实效。高校思政教育兼具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双重任务,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功效。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理念古板等问题,导致思政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入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和生动故事鼓舞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繁荣的伟大梦想,坚定扎根基层、扎根一线的决心,为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思政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也为工匠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渠道支持和思想基础。工匠精神不仅包括知识和技术合一的人生理想,也蕴含着创新精神、向善价值追求和求实态度,能够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
高校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观,还需要重视实践行动,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双重结合。而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工作的开展旨在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践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良好习惯。
深挖工匠精神内涵,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思政课程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完善现有教学大纲,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确保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着力探索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与学生职业理想的树立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深挖工匠精神内涵,改革思政教学内容,从培育道德和技能方面形成完整的授课体系,并将其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结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予以评判。
健全教师队伍,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关乎着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比如举办研讨会、开展集体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师树立正确认知,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并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道德素养和教学水准。一方面,教师要做好思政教学的备课工作,全面学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将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展现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密切关注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架构相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工匠精神同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需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处于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环境。首先,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环境建设。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站等载体宣传工匠的匠心事迹,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其次,依托社团组织,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高校可以联合学生组织举办课外文化活动,如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将工匠精神融入活动创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悟工匠精神,如探访匠人、企业考察等形式,走出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真正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将技能实践外化于行。再次,挖掘校园特色文化,寻找思政课堂的生动素材。将校史、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中与工匠精神相契合的元素提取出来,并将其作为课堂内容融入思政教学,提升工匠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作者:白红丽,博士研究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