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12-04     作者:马文祥 闫志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平安青海建设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青海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省委书记陈刚在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牵引,全面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力“十个一”夯实平安青海建设根基。之后,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根据我省“八五”普法规划,制定印发了《深化“法律九进”助推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实施方案》,旨在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家庭、进网络、进宗教活动场所等“法律九进”活动规范化、精准化、常态化,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推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再上新台阶。一系列重要举措是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以科学化的机制和常态化、法治化的理念,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基层,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省委书记陈刚指出:“要走好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青海特点的团结稳定之路,树牢团结稳定底线,统筹推进平安青海建设、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工作。平安青海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必须全面系统把握,以平安建设为‘总’、以‘十个一’工作任务为‘纲’,以专业力量为‘条’,以各级党委政府为‘块’,做到纲举目张、条专块统。平安青海建设是项兜底工作,必须从机制上理顺,把工作责任落实到管常管长上,多做强基层、打基础、织网底的工作,健全长效机制,做到标本兼治。”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系统观念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平安青海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扣“十个一”工作任务,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和青海省委工作安排落到实处。

一、经济建设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多年来,青海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居民收入逐年提高。2022年,全年生产总值3610.07亿元;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比上年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36元,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6元,增长6.3%,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前进道路上,我们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弘扬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书写新时代青海新篇章。

二、政治建设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同时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重要性毋庸置疑,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快建设政治清明的平安青海,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多年来,青海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明显增强,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昂扬向上,正气充盈、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为巩固,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能力和水平,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效性,确保权力不被滥用。今天的青海,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

三、文化建设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出席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聚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新时代平安青海建设要立足于青海文化沃土,深入挖掘和展示青海大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青海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昆仑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唐蕃古道等文化价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号,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力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为新时代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四、社会建设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新需要,从更宽领域、以更高标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海围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坚持以群众期盼为工作导向,深入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知重负重、迎难而上,把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现代化制度基本建立,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接近全国水平。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国水平。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明显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新时代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民生保障。

五、生态文明建设为平安青海建设提供了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实地考察,先后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指明方向路径、注入强大动力。我们要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和民族团结工作,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一是走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前列,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探索构建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二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在三江源头,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放下牧鞭、持证上岗,人均年增收2.16万元,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生态利民故事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三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均在全国领先。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国土绿化新增林地面积1800多万亩,高寒草地修复成效突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JDSZK048)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