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初冬的暖阳里,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塔湾村广场上,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驻村第一书记杨泉年来到老人身边,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杨书记早!”“杨书记,早饭吃了没?”……看到杨泉年,大家纷纷迎上前打招呼。
“早啊,看你们都在这儿,过来和你们说说话。”杨泉年说着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和大家拉起家常。“前两天下了雪,天气更冷了,大家出来要多穿点,家里的炉子都烧热点。”“儿子外出打工该回来了吧。”……
入户摸底,情况排查,走访慰问……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这是杨泉年初到塔湾村时做得最多的工作。“我现在习惯了这种模式,在家门口、巷道口、村广场上,随时都能和大家聊一聊,既拉近了距离也掌握了情况。”这种方式也被杨泉年称作“巷道会议”。“农村嘛,有时候大家外出打工不在家,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哪儿看到村民,就在哪里和大家讲一讲。”杨泉年笑着说。
今年6月,作为新轮换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泉年来到塔湾村开始了自己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用2个月的时间,杨泉年逐步掌握村情,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的建议和他走访入户的点点滴滴。详细了解了情况,杨泉年开始思考两个问题:村里有什么资源可利用?驻村工作队能带来什么资源?
塔湾村属浅脑山地区,全村174户,户籍人口658人,常住105户350人。村落依山而建,塔湾河从村前缓缓流过,依山傍水的塔湾村却无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耕地都在山坡上,主要靠天吃饭,距离县城15公里,外出打工也不方便。虽然大部分农户会养猪,但数量少,村里地势狭长,也没有经营性场地来进行规模养殖。”塔湾村的实际情况,让杨泉年和工作队员们发愁,要靠什么发展村集体产业?靠什么实现乡村振兴?
在杨泉年看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要就是让村里自身有造血能力,造血能力如何而来?还要依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集众人之力。“我们不能一味地靠外部输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村里资源禀赋不足,能依靠的还得是村民自己。“我们在摸排情况的时候发现村里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各类工程机械、运输机械有38台(套),因为都是个人经营,工期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作为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派驻到塔湾村的工作队,杨泉年想到自己的派出单位每年都有大量建设项目,车辆能动起来,人也能忙起来。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他们作为劳务输出,还是会面临工期不稳定的情况。“干脆我们成立个公司。”在和村“两委”协商后杨泉年果断决定。
“于是,西宁新正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了,塔湾五村村内巷道硬化工程项目成功争取。这也意味着塔湾村村集体产业有了从0到1的突破。”说到这里杨泉年很是高兴。
公司成立了,项目也有了,但杨泉年并没有放松。“工程建设需要专业资质,项目开工要有正规程序……针对村民实际,我们申请厅里的技术力量开展专业培训,虽然不能在短期内把他们培养成专业技术人才,先争取让他们做个合格的‘包工头’吧。”杨泉年说。
在实地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村里有一眼泉水,这让杨泉年萌生想法:“现在都讲纯天然无污染,这不就是天然矿泉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发展不正好靠水致富吗?”
在和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协商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纯净水加工项目可行。水质送检,营业执照办理,说干就干。“11月就拿到纯净水生产营业执照,并和海东市涌泉纯净水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签订纯净水代工生产框架协议。现在就等着生产车间建好后投入运营。”
从注册成立村集体公司到推动“塔湾山泉”矿泉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这在塔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桐林看来是以前没想过的事儿。“以前想不到这些,泉水天天看着,那些车辆也都进进出出的,驻村工作队一来,发展思路就有了,落实得也快,这让我们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盼头。”李桐林说。
从青海省公路局果洛公路总段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到驻村第一书记,杨泉年说不求做到最好,但求无愧于心。“驻村了,就得把自己当作这里的村民,全面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尽力为大家解决问题。作为党员,既然组织上派我来了,对我是有期待的,村民们也都看着呢,这个书记能带我们做些什么?所以在自己的任期内,我就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既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也不让村民的期待落空,通过一代一代的接续奋斗,我们的乡村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