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领“爱心餐”。
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笑颜。
地震发生以来,震区一个个群众踊跃参与抗震救灾,用点滴爱心,在救灾一线凝聚起大爱的力量,温暖了人们的身心。12月22日至23日,本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震区一线,寻访群众参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
将党支部建在“锅台旁”
12月23日傍晚,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美一村的临津居农家院里,现场搭建的临时厨房忙碌而有序。临近饭点,前来吃饭的人一波一波涌入院子里。
拉面师傅何成伟一抻一拉间,迅速地将一份份面条甩进锅里,随着面汤沸腾,捞出煮熟的面条,再加上牛肉、蒜苗和辣椒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了吃饭人手中。
“房墙在地震中倒了,这两天我们一家四口都住在帐篷里,吃泡面比较多,听邻居说这里有面条可以吃,一家人就赶紧过来了。好吃!吃得身上心里都暖暖的。”美一村村民文双龙边说边又拿起一个油饼吃起来。
“暖心食堂”从何而来?
一切要从在美一村长大的土族姑娘、青海达尼坤帮妇乐刺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吉晓玲说起。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吉晓玲向受灾严重的村民送去了2000个帽子和3500双棉袜,并产生了办免费爱心食堂的想法。
“尤其当我看到,在大冬天里,为了优先保障受灾群众吃上热饭,许多救援队员蹲在路边喝矿泉水、啃干面包时,我的想法就更坚定了,我们要用热腾腾的饭菜来表达对救援队员的感激之情。”吉晓玲说。
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自己的朋友、青海福犇福餐饮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李寿林的支持。作为湟源县这两年新成立的“两新”党组织,李寿林曾在多个受灾区开办爱心食堂,这次地震后,他也在第一时间筹备物资前来救援。
“支部建在锅台旁,我们要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的作用,这一次来的人都是党员,他们积极报名参加,要为受灾区群众献出一份爱心。这不仅是一碗面,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李寿林说。
点滴汇聚,温暖传递,一时间,吉晓玲的企业家朋友们都积极参与到这场爱心传递中。
青海旺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送来了9吨面粉、1吨清油和10吨各类蔬菜,青海申旭商贸有限公司拉来了20吨煤炭,青海莫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送来了3000盒青稞面……
23日11时左右,爱心食堂正式开业,吉晓玲早早就喊了大家来吃面。一时间,小院里排起了长队,队伍里不仅有受灾群众,也有救援队员。吉晓玲的家人还带着300份面,送到了在一线救援和执勤的人员手中。
“这几天一直在一线参与救援,吃上热气腾腾的面条,吃完有点想家了,但也更有力气干活了,我们一定不负这份爱心,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抗震救灾做贡献。”来自某单位的一名队员说。
大家吃得开心,心里就舒坦
“叮铃铃……叮铃铃……”22日4时,马吉全的手机闹钟打破全家人熟睡的宁静,他起身打开帐篷的照明灯,妻子和自己年迈的母亲也迅速起身,穿起发放的大棉衣出了帐篷,三人轻手轻脚地走过中川乡红崖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的数十间帐篷,来到了自己家。
地震发生后,他们就和大家一起住在了安置点,几天过去,他们慢慢地也能睡个安稳觉了。不过今天起这么早,是为了一顿饭!
“这个想法是母亲先提的!她说金田村的老乡受了苦,我们得做点啥。”马吉全和妻子也正有此意,三人便商量着为金田村的老乡和参与救援的人做一顿饭。考虑到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们及时联系了自己的大哥和嫂子一起帮忙。
22日4时10分,哥哥嫂嫂也如约赶到马吉全家中。五人迅速忙碌起来——和面、煮羊肉、洗萝卜、洗土豆……准备工作做完时天已大亮,妻子、嫂子和母亲三人张罗着做油饼,马吉全和哥哥将15公斤羊肉切成小块儿,倒入院子里的两口大锅,做起了青海人爱吃的传统美食——羊肉熬饭。
时间慢慢过去,200多个金黄油亮的大油饼已经做好,就等锅里的熬饭煮得更软烂一些,“金田村的老人多,煮久一点儿他们也能多吃一些。”马吉全说。
11时30分,马吉全一家人带着两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熬饭和两大袋油饼,来到了离红崖村4公里远的金田村安置点上,他们事先和金田村管理受灾村民吃饭的志愿者杨发新沟通过,分餐的地方就在安置区乡亲们的帐篷旁边。“老乡们,来吃饭了!热热的羊肉熬饭!”马吉全一声喊,几位老年人说笑着就走了过来,志愿者杨发新让大家排队一一取餐。从长长的队伍后面望去,马吉全和家人忙着打饭,迎面走过来的每个人端着一碗熬饭拿着一个饼,留下了一路的肉香味儿。
充满爱心的一碗碗热饭,汇聚同心救灾的力量。12月23日清晨,在官亭镇4000年牛肉面馆门口的空地上,马文辉和来帮手的亲戚各显其能,熬汤、配菜、和面……为今天的“爱心面”做着最后的准备。临近中午,马路边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看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正在和面的马文辉手下动作变得更加利索。
“作为民和人,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地震后,马文辉提议做“爱心面”,家人一起商量,决定为受灾乡亲和救援人员免费提供3天的牛肉面。如今已经4天了,他的“爱心面”摊位却没有停下来。
除了餐饮,马文辉家还经营着瓷砖生意。这次地震,堆放在库房里的瓷砖被震碎了大半,损失上百万元。“家在,就啥都在。”马文辉说,这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儿,称不上雪中送炭,但是看着受灾的老乡和来自各地的救援人员吃得这么开心,心里就很舒坦。
为乡亲们的事情多跑腿
12月23日11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铁尕楞村三社小广场上,阳光下鲜红的党旗和国旗迎风飘扬。
村里的“大锅饭”灶台前,妇女忙着切肉、洗菜、生火,孩童在广场上奔跑打闹,清脆的笑声充满整个广场。
此时,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抱着几箱方便面向人群中走来,负责记账的村民才让东智赶紧放下茶杯,在账本上一笔一画记录:扎西东知,捐赠方便面5箱、饼干1箱。
扎西东知是果洛藏族自治州消防支队的一名消防救援队员。地震发生后,经队长特批,他连夜赶往老家,准备投身家乡抗震救灾。19日下午一到家,顾不上休息的他就积极投入灾情排查、物资搬运、帐篷搭建、老年人照料、临时翻译等工作中,哪里忙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灾情排查是扎西东知每天的重点工作。“地震导致的大量垮塌土石方把我家和隔壁邻居家的后墙‘冲’倒,房子成为危房,已经不敢住人了。” 扎西东知指着一条长长的裂缝说。
跟随扎西东知的脚步,一户接着一户,走一路查看一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村庄后山。站在后山俯瞰,村庄尽收眼底。扎西东知指着民房与蓝色帐篷夹杂的村庄说:“虽然地震搅乱了我们平静和谐的生活,但是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支持,我们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下山途中,我们看见一位老人静静坐在山坡上,默默地看着山下。扎西东知介绍说这是他爷爷李本加,今年已80岁高龄,我们赶紧上前和老人打招呼:“得莫、得莫(藏语问候语)。”老人热情地握住我们的手说:“你好!你好!”
看到扎西东知站在一边,老人对他用藏语小声说了几句话,扎西东知转过头翻译说:“爷爷告诫他,大灾面前,一定要为家乡抗震救灾多尽力,为乡亲们的事情多跑腿。你看地震后不久,村里救灾帐篷有了、取暖炉子有了、电有了、被褥有了,吃的喝的也有了,我们要记着党和政府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