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以初心映民心 用使命赴使命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05     作者:陈 俊 亚 君

1月3日,是积石山6.2级地震后的第16天。

当日上午,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党支部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员志愿者李玉峰、马懿平、杨春林、马志锦等,为塔加藏族乡曹旦麻村群众举行写春联、拍全家福,开展党员服务群众文化活动。

“看镜头,笑一下,3、2、1,茄子。”随着“咔嚓”一声,孙子成一家“四世同堂”全家福便定格在杨春林的相机里。随后,胸佩党徽的村党支部书记曹福林有序召集其他15户群众,为大家一一拍摄全家福。

党员马懿平则在另一处挥毫泼墨,当“龙岁迎来新气象、党的恩情永不忘”这副对联一出,现场赞叹声一片。“抢”到这副对联的村民马冬海说:“过年时一定要把它贴在活动板房的门上,既喜庆又有深刻含意,是咱们受灾群众的心声。”

“领导,我现在能不能入党呀?”马冬海边折叠对联,边把目光聚焦在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玉峰胸前的党徽上。

“为什么想入党?”李玉峰笑着问。

“以前有入党的想法,是因为村里党员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很羡慕。现在想入党,是因为地震后村里的党员为了老百姓冲锋在前,很佩服。”

李玉峰说,把抗震救灾“主阵地”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以拍全家福、送福送春联、放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让灾区群众有信心、有盼头、有奔头。

记者看到,在曹旦麻村安置点,受灾群众住在温暖舒适的活动板房里,党员干部、联点点长、医生警察却住在帐篷内。2号帐篷是村里的临时党支部室,室内一侧“墙”上挂着临时安置点点卡、安置点入住人员登记表、临时党支部详情一览表等,每一份表格地填写、每一项事项地记录饱含党员的初心使命。

曹福林介绍,地震发生后,村里21名党员第一时间赶到村党员活动中心,组建党员突击队,兵分三路,一路入户排查灾情,一路把人员往安全地带转移,一路往山外抬送4名受伤人员。随后的工作中,在帐篷搭建、物资分发、煤块搬运、夜间巡查、心理疏导、做饭送饭等现场,处处活跃着党员的身影。

“关键时刻,就是要让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身份亮出来,什么事都要先想着群众,这是使命的力量,也是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曹福林说。

18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白庄村安置点炊烟袅袅,此时卫生便民服务室内的温度与室外一样寒冷,村医马秀兰和保健员马哈七麦一丝不苟地整理药品。

“有炉子为什么不点上?”记者问。马秀兰说煤要先紧着受灾群众,说完她指了指胸前的党徽。

为做好灾后医疗保障服务,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循化县组建灾区党员巡回医疗队,深入地震受灾现场,开展震后心理疏导。各乡镇卫生院在安置点设立医疗救护站,派驻相对固定的值班医生,为灾区群众健康24小时值守。

在海东市各安置点上,最醒目的是高高飘扬的党旗,最亮眼的是党员胸前佩戴的党徽,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抗震救灾“现场”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考场”,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海东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争做抗震救灾急先锋,勇做攻坚克难的突击队,甘做受灾群众的主心骨,誓做受灾群众的贴心人。

目前,海东市受灾3县579个基层党组织和1.3万余名党员,把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将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干劲转化为投身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