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千家万户。
2023年,从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到下大气力推动解决保障性安居工程历史遗留问题;从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到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省把住房保障作为实现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全省约4.56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改善了住房条件,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个简单的数据,是我省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的缩影。我们努力建设大美城乡,不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住房体系“兜底”
保障助圆群众安居梦
从50平方米、一个月1500元租金的一居室,到62平方米、一个月744元房费的两居室,租户姚金玉与女儿住进西宁市城中区百韵华居小区的公租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安置了这么高档的小区。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环境也好,再也不用搬来搬去的找房子了,终于有了归属感。”姚金玉感慨道。
2023年8月2日,全省首个公租房申请App——西宁市公租房App上线启动,这是一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便民工程,实现了公租房申请“一趟都不跑”。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公租房需保障的范围随之扩大,公租房的申请家庭逐年增多。为更好服务广大公租房住户,我省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
据省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简庆卫介绍:“截至12月底,我们完成了2023年公租房摇号分配任务,全省有6483户困难户入住公租房。入住的公租房不仅户型设计合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小区环境也优美。”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对于低收入群体、城市新市民而言,更意味着期待与梦想。
2023年8月,包括20多岁的张毓芳在内的217户居民在2023年青唐小镇经济适用住房配售仪式上实现了期盼多年的“安家梦”;
9月,下岗职工张城明通过城镇公租房租赁补贴领取了4000多元的租房补贴,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12月,中国建设银行西宁支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交付,108套温馨舒适、设施完备、拎包入住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公寓在发布租赁信息一周多的时间被全部预订;
……
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及一系列有力的支持政策为住房保障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3年12月底,我省以实物配租的形式保障城镇住房困难家庭25.67万户,累计发放城镇公租房租赁补贴约8亿元,实现了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2917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全部用于保障西宁市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住房需求。其中,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利用1533套公租房解决职工住房需求,逐步构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企业自有用房和市场租赁住房等多渠道的职工住房保障体系。
老旧小区改造
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粉刷一新的外墙、平整洁净的路面、设计美观的绿化、规范有序的车位、设施齐全的儿童娱乐区以及及时更新的地下管网,让西宁市城中区长江路91号院的改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作为2023年西宁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中的一员,91号院的改造与其他被改造的老旧小区一样,在“老地方”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不少小区告别了爬楼时代,加装电梯“直达”民心,部分居民也纷纷重新装修房子,开始享受“新生活”。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又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民生“大事”。2023年,我省围绕城市发展新形势、市民生活新期盼,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完成了3.4万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成部分小区100部电梯的加装,实现了“一键直达”的新生活。通过改造,从凌乱的大杂院变成宜居整洁的新小区,“颜值”更高、功能更全,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群众居住幸福感和满意度。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回应居民实际需求。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为了做深老旧小区的“里子工程”,全省实施了以全面提升城镇住宅功能和品质为出发点的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工程,重新为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确定新概念。按照菜单式管理方式,从住宅本体、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实施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长远发展,全力做好做实老旧小区改造这篇惠民文章,确保改造后小区“颜值”不褪色、“品质”不降低,我省为实现人民群众住有宜居不断努力着。
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
让乡村生活更上一层楼
“夏天刚贴了外墙保温,这个冬天刚好享受上了,屋子里比往年热了不少。现在的房子设施齐全,冬暖夏凉,住着舒服。”得益于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索家村村民贾德福一家住进了敞亮、整洁的砖瓦房,用上了天然气和卫生厕所,对幸福生活乐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巴藏沟乡通过居住条件改善工程项目,以住房围护结构保温、屋面防水、节能窗户更换、庭院整治等为项目重点,在不改变住房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提升房屋保温、隔音和防潮性能,不断美化庭院风貌,不仅极大提升了群众住房条件,还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文明幸福,农牧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底色。自2019年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每年都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到2023年,全省已经累计实施18万户,落实省级奖补资金26亿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王章军介绍:“通过这一民生实事工程的实施,农牧民群众住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住房舒适度进一步提升,有效解决了住房保暖性差、建筑能耗高、采暖设备简陋、室内环境差等问题。据群众反映,在实施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后,室内温度在同等条件下较以往普遍提高了4至5摄氏度。”
坚持以农牧民群众自愿、自主和自筹投入为主,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给予适当奖补,我省以完善现有住房围护结构节能保温和户用厕所改造等提高生活品质项目为重点,统筹推进接气排污和村庄环境整治,整村连片改善人居环境。
同时,通过拆除老旧房屋、残垣断壁以及房前屋后私搭乱建,开展庭院美化绿化等,改善村庄和庭院环境,提升了农牧区人居环境水平,真正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住得上房、住上好房、住上安心房,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安居好政策,实现农牧民安居与增收致富的有机结合。
安居乃民之所盼。从“忧居”到“宜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住房保障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未来,青海将把住房保障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持续推进下去,坚持不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